藤州三月作小尽,梧州三月作大尽。
哀哉官历今不颁,忆昔升平泪成阵。
我今何异桃源人,落叶为秋花作春。
但恨未能与世隔,时闻丧乱空伤神。
朱敦儒
周敦儒,字希真,号壑,河南人。其人志行高洁,善山水,工诗词,有《
壑老诗文集》。这首新题乐府诗,是他于北宋末、南宋初避乱客居南雄州时抒写感时伤乱的诗篇。
头两句,先写同是三月,只因地区稍异、历法便不同的怪事。“藤州”,在苍梧县西,濒西江与绣江会流点之南岸,今为广西省藤县。“梧州”,府名,宋曰梧州苍梧郡,今为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小尽”为农历小月,“大尽”为农历大月,唐人韩鄂《岁华纪丽》“晦日”条中“大酺小尽”注:“月有小尽、大尽。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诗人下笔便劈空而写一件令人不解之事:藤州三月份作为二十九日,梧州三月份作为三十日。两州相邻,月份相同,历法却异,岂非咄咄怪事!
三、四两句,道出其中的缘由,表达如今不像往昔由官府颁布统一历法来计算月日的哀痛之情。句以“哀哉”起,后以“泪成阵”应,足显悲感之深。“官历今不颁”与“忆昔升平(即谓太平)”鲜明相对,反映出当时天下大乱、官令不行以至各自为政、一片混乱的时局。诗人之所以哀痛于“官历今不颁”的小事,正在于哀痛太平局面不再得见的大事,由小见大,表意强烈。
五、六两句,紧承官历不颁加以伸发,表述这种不知准确历法的生活,就跟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人没有什么不同。“桃源人”,出于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记”中说桃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诗”中又说桃源人“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此诗这两句,表面是说见落叶便当作秋来了,见花开便当作春到了,似乎是“四时自成岁”,实际只不过表明社会已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从而显衬自己作为“桃源人”,只因避金人乱才来此不知历法的荒州。语气看似轻松,语意实极沉痛。
结尾两句,再承五、六两句暗含的寓意,陡然一跌,痛陈天下大乱,根本就没有什么隐居的可能。“桃源人”避秦时乱而至绝境,“遂与外人间隔”;自己作为现实的“桃源人”呢,只恨不能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因为不时地听到金兵造成死亡祸乱之事,使得自己空自过度地伤心。这种借传说写现实而以古比今的写法,把诗人感时伤乱的情怀衬托得更为深痛;就全诗而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