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阴小雨晚难收,柳瘦梅穷却似秋。
可恨水仙花不语,无人共我说春愁。
朱敦儒
朱敦儒的这首七绝,是他南渡避金人乱后所作。
诗的主旨在于“春愁”二字。春景本来是美好的,但是轻阴小雨下得一片迷茫,直到傍晚雨势依然难停,诗人的心头已被“无边丝雨细如愁”蒙上一层难以摆脱的阴影,再看那柳枝消瘦、梅花落尽的景象,不禁感到犹如秋天一般的肃杀而悲凉。这两句,诗人抓住春雨连绵、柳瘦梅穷的暮春客观场景,道出了“却似秋”这种睹物生悲的主观感受,其中已经流荡着一股无法言喻的愁绪。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到置于案上小钵之中的水仙花仍在开放,似乎春光犹在,但是“花不语”,使得诗人竟然深感“可恨”起来。“水仙”本可聊以慰藉诗人的愁情,是一层;“花不语”则是花的本性,难以慰藉诗人的愁怀,又是一层;“可恨”更写诗人满腹愁肠无法倾诉,只好“恨”起本来就不能言语的水仙来,乃是最深的一层。一波三折,曲尽愁情。诗人“恨”得看似无理,但他那触物生悲的满腔忧怨却因这一“恨”字显得十分深沉而强烈。
第四句“无人共我说春愁”,承上伸发“恨水仙花”的缘由,画龙点睛,直道主旨。“无人”二字,极写诗人的孤独和忧愤。诗人本来把水仙看作可以“共我说春愁”之人,偏偏“花不语”,足见“无人”乃至“无物”共说的境地,诗人忧怨之深于此可见。“春愁”二字,是全诗之眼,表面看来,说的是对于春光消逝的惜春之愁,实际暗寓有宋一代的春光消逝的忧国之愁。这种写法,在南宋诗词家多所运用,比兴寄意,韵味悠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