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二首)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罗与之

古时以丝织物做衣,缝制以前,要先将其浸泡水中,在砧上用杵捣过,使之平贴,易于裁剪。这句是说,秋天捣衣寄远,已有几年。鸿雁是候鸟,南来北往有定时。古人传说,可以将书信系在鸿雁的脚上,传递到很远的地方。

唐宋时代,出征军人的家属每到秋天,就要为在远方的亲人打点缝制寒衣。所以寄衣这个主题在诗中习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捣衣》云:“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己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足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但罗与之在这两首五言绝句中,却将这个习见的题材挖掘得更深了一层。他人诗中只说妻子寄衣,很少说征夫回信,而罗诗前一首中则暗示虽然丈夫数年未归,可是人还活着,因为每年收到寒衣之后,都有回信。后一首则写出了在南宋末年,大敌当前,国亡无日的时候,一位普通士兵妻子的爱国御侮之情。她不像一般妻子那样,只希望丈夫快些回家。这些新意,都是以前这类诗所稀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