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碧落堂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

文天祥

据《文山先生全集》中的《题碧落堂》题下,注有“知瑞州日”四字,可知该诗是文天祥写于瑞州知府任上。瑞州,在江西省,治所旧在高安、新昌、上高三县。作者于宋理宗赵昀景定四年(1263)八月奉命出知瑞州,十一月到瑞州上任。第二年,修复碧落堂。该堂在府治后碧落山的山巅。欧阳守道《碧落堂记》载道:“景定庚申(景定元年)春,北兵奄至,焚郡。堂在山巅,不得免焉。后四年,余友文君天祥来守,期月间,百废具兴。甲子(景定五年)秋,堂成。复刻诚斋(杨万里号诚斋,曾于宋孝宗淳熙末年守瑞州,距此时已七十余年)诗于上。九月九日,携客赋诗纪兴。”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文天祥写于宋理宗景定五年的九月九日,在碧落堂重新修复后,与朋友在重阳节登高览胜时所写的。

首联“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这句表面上写碧落堂新落成,人们欣喜异常,作者也与同僚朋友登山览胜,共度难得的清闲时光。但是,国事的艰辛,大厦将倾的忧虑,却时刻萦绕在他的心间,使他根本无法有闲情逸致来欣赏山水了。《孔丛子》:“先人有言:燕雀处堂,子母相啼,煦煦然其相乐,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及己也。”在这里“大厦”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燕雀,喻苟安之辈。从这首诗的后半段的诗意来看,的确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也在与人共度清闲时光,欣赏新落成的“大厦”,但内心深处,却时刻牵挂着国家大事。“君”,这里是君等、你们的意思,指同僚和朋友们。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冬,蒙古兵围鄂州,形势很紧急,理宗所宠信的内侍董宋臣建议迁都,这个逃亡建议在当时引起很大的纷扰,作者曾上疏请杀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但理宗没有受理。到景定四年,理宗竟又重用董宋臣,作者出知瑞州便是受董宋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了朝廷,作者来到瑞州过着比较清闲的日子,既非出于心愿,而时事危机更不容许忧时的人清闲。细加品味诗句,似亦有自叹彼此无异于危堂燕雀。

颔联“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这两句是以写实的手法描写碧落堂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堂前举目四望的感受。该堂在碧落山的山巅,故曰“一郡楼台上”。作者在此举目四望,只觉人悬半空,四处烟雨迷蒙。如此阴郁的景致,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四处狼烟的国土,风雨飘摇的江山,这也为诗歌的后半段的抒情作了铺垫。这阴郁的景致,实也是作者此时心境的反映,风雨飘摇、干戈寥落、身世沉浮,无不使文天祥心事沉重,无法展颜开怀。

颈联“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据《宋史·理宗本纪》载:“景定元年二月,元兵破瑞州,民皆被兵,存者奔窜他所。”可见当时瑞州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这两句是说现在已经做好了瑞州地方兵燹后的安顿流亡、修复残破的工作,此时登高临远,更加怀想已经沦陷了的北宋时代的江山。“感伤犹记”,表明作者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欣赏风景,艰辛的国事时刻萦绕在他的心间。

尾联“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秋风”既指这一时节为秋天,实是指时局。据史载,当时蒙古军在樊城、襄阳等地又有所活动,局势危急,不容乐观。忧时心切的作者两鬓已经斑白,其实,作者此时年龄不过二十九岁。这里作者把“秋风”与“鬓欲斑”联系起来,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时时忧劳国事的形象。

全诗由登临写景而抒怀,这是这类诗歌的基本格式,但是与一般登临诗不同的是,这首诗无论是写景或抒怀,都扣住忧时这一主题,诗歌内容虽无壮怀激烈的抒写胸臆,却能真切地感受出诗人彼时的心境,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颗忧时忧国的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