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郑思肖
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当时帝㬎年仅六岁,由祖母谢太后临朝称制,皇室闇弱;文武大臣则早已人心涣散,孤儿寡母只得不战而降。这年元旦(即诗题中的岁旦,农历正月初一),诗人正在已被元兵占领的苏州,在迎来新年的第一天,诗人痛感大厦将倾,自己无力回天,于是满怀内心的痛苦和郁愤,写下了这一组诗。这一组诗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二首。该组诗的第一首诗是抒发自己目睹大厦将倾,无报国之力,抒发了内心悲哀、痛苦和自责的心情。本诗为第二首,阐发了国土沦丧,给自己带来的无法释怀的悲痛。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首联抒写自己内心深处有一心事无法释怀,每一提起,就酸辛流泪。这里,作者没有明说此“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但从第一首诗和本诗内容来看,可以很明显地得出其具体的内涵就是:感叹国事衰落,大宋将亡,自己一介书生,虽有心报国,却手无缚鸡之力,无力报国,也无门报国。诗歌一开始,诗人的一副赤子心肠便跃然纸上。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诗人此时客居已被元兵占领的苏州,“暂”字表明诗人认为元兵的占领只是暂时的,终究是要被驱赶出去,语气中透露出对元兵的轻蔑和对未来的信心。这两句颇同陆游《关山月》中的“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的意味。同时表示自己虽身处元兵的占领地,但对国家的忠诚是绝不更改的。“暂”与“只”两字形成强烈的对比。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这两句一方面是责备自己,读书何用?能成何事?百无一用是书生,回天无力,自己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力,无报国之门;另一方面作者又在询问有报国之力与报国之门者,举目四望,却又在何处呢?诗句中除了自责,还透露出了遗憾与怅恨。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这两句承接上句的怅恨之意而来,意思是战争还在延续,元兵还在不断地攻城掠地,国家眼见不保,时间又是一年过去了,不仅局势毫无起色,而且身处“荒城”的诗人对山雨欲来的局势已经有了预感,自己又无能为力,这才是“耻见”的真正内涵。
这首诗写得感情深沉,溢于言表,全诗以“酸辛”之情一以贯之;诗歌用字极为精当,如“暂”、“只”、“耻”、“又”字等,活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