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这两首诗是谢翱在南宋亡后,经过杭州凭吊杭州故宫时有感所写,诗歌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
作为对前朝有着深厚情感的遗民,在对故国宫苑的凭吊时,自会产生感伤与悲愤的情感。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自己所目睹到的宫苑衰败情形,这情形与其原先记忆中的宫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其视觉和内心有着极大的刺激,这从诗句所运用的诗句以及意境即可看出。原先壮硕武士持戟守卫的宫门、巍峨深邃的宫苑,此时只剩得一片断壁颓垣,杂草丛生,凄冷岑寂,人迹皆无。曾经是红柱碧瓦、花团绵簇的楼台殿阁也早已荒凉,蛛网密结,败叶洒落,到处是让人销魂伤感的景象。这里的“禾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一诗的序:“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又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路过殷墟,见商朝故宫毁坏,禾黍丛生,感伤不已,作《麦秀》,其词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谢翱此诗开篇即引用此典,表明其对宋室覆亡的悲伤。“黯销魂”,语出江淹《别赋》的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以这一句形容衰败的宫苑,并透露出自己目睹此景时的心境,是再贴切不过了。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朝元阁”为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与华清宫、长生殿均为唐明皇、杨贵妃常游宴之处,诗句以此喻指南宋杭州的故宫。第四句是化用了唐代诗人朱庆余《宫词》中的“鹦鹉前头不敢言”句意,但意思与朱诗完全不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在故宫前面看到似曾相识的归来之燕,但归来之燕却不见它的鹦鹉伙伴。这两句所表露出来的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诗意是非常明显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衬托出了故宫的凄冷和寂静。
二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第二首是写南宋亡后,旧日的宫殿荒废,有的变为废虚耕地,有的成为佛寺,且多为番僧所居,诗人于宋亡后至杭州,眼见故宫沦为佛寺,感慨之情顿生,遂写下此诗。
“紫云楼阁宴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紫云”,象征祥瑞的云气,“紫云楼阁”意指高耸而又被紫云缭绕的楼阁,指的是那些象征尊荣、权势的宫殿。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这里泛指美酒。“紫云楼阁”这里是指紫云缭绕的楼阁,泛指南宋未亡时的歌舞升平的景象。“佛子家”,指佛寺。佛子,僧人。这两句,作者选择杭州故宫为视点,围绕故宫的变迁,反映的是王朝的更替和人事的变迁。昔日的宫殿,宴饮欢洽,云蒸霞蔚,气派非凡;而如今却成了僧侣的栖止之所,而且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前后两相对比,其中蕴意不言自明。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花雾散”,落花似雾纷纷飘散。南朝梁人沈约《会圃临春风》诗:“落花纷似雾”。三四两句写作者这时将目光由对整个宫殿的审视,收敛集中到对具体的对象的审视,诗句借眼前景物对凄凉之感作更进一层的渲染,此时,夕阳晚照,随着一阵阵晚风的吹拂,落英缤纷,群花散落。冬青树(即万年枝)上挂着件件袈裟,与先前繁华、奢靡景象相比,完全是两种气象,怎不令人触目伤心?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映入作者眼帘,在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令其痛心疾首。
全诗短短四句,刻画的是故宫盛衰兴废的变迁,寄寓的却是诗沉痛的故国兴亡的思想感情。诗歌不仅写了今昔的强烈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抒发了作者的盛衰之感,同时,诗人还用富有象征性的景物来衬托兴亡之感,那些景物都带上了衰败凄清的色调,加之诗人的主体意识的参与,它们就有了象征意义。有人认为末句就是暗指南宋恭帝赵㬎与全太后降元后出家为僧为尼事。同时,以诗意主旨来看,作者似是联想到宋徽宗曾给画院诸生出过“万年枝上太平雀”的题目有关,那时“万年枝”上的“太平雀”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如今却是“万年枝上挂袈裟”,将“太平雀”三字换成“挂袈裟”,情形大异,趣旨亦相反。
谢翱这两首诗歌在写作特点上,最为突出的是含蓄,作者所有的情感和深意都蕴含在看似平实的叙写过程中,在对诗句品味后,自会体会出作者的用意和诗句背后的真实情感,这是作者写作上的高明之处。
谢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