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
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
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即辽圣宗,982—1031年在位。十岁能诗,通晓音律,在诗中称“乐府诗集是吾师”。他将白居易《讽谏集》译成契丹文字令群臣诵读,并自制曲百余首(见《契丹国志》)。吴梅论辽代诗文说:“辽之圣、兴、道三宗雅好词翰,咸通音律。有国乐、雅乐、大乐、散乐、铙歌、横吹乐。侍从诸臣,多淹通风雅,特以无人为之缀缉,以致后世无传。”《辽诗纪事》存其诗一首。
“传国玺”,即皇帝的印章,也称秦玺,又称传国宝、受命宝。据说秦玺亡后,后世往往模拟私制,真伪难辨。《辽史·圣宗本纪》载:开泰十年(1021)秋,驰取当年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并作了这首诗。意在让其子孙谨慎治国,以免重蹈灭亡之覆辙。据说传国玺为秦始皇时所刻,以玉雕为印,四角刻龙,正面刻李斯所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历代帝王以得玺为符瑞,视之为传国之宝。
前两句是说一时刻制的玉玺美宝,千年佑助兴旺朝代的君主。诗中系圣主耶律隆绪自指。“美宝”,即玉玺。“兴王”,兴盛王朝的君主。
中间两句写中原王朝灭亡后,传国玺归于北方的辽国。“中原失鹿”,中原统治者失去了统治大权。《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才疾足者先得焉。”这一成语后来就表示争夺统治权力。“得鹿”表示得到权力;“失鹿”表示丢掉权力。“北方”,指辽国。
后二句说子子孙孙要谨慎保守玉玺,世世代代大业永昌。“世业”,世世代代的大业(皇位);“永昌”,即玉玺上所谓“既寿永昌”,意思是辽“受命于天”。
历代统治者无不视玉玺为传国之宝,图谋永远统治天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