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归常恨迟,将行反愁遽。
残年念骨肉,久客多亲故。
伫立望江波,江波正东注。
揭傒斯
这首诗作于大德八年(1304),揭傒斯时离开旅居多年的武昌,沿江东下,返回江西丰城老家。诗用六朝古体,只就离别时所闻所思展开,层次分明。诗开始就组织了一对矛盾的心理现象,造成强烈的反差。客居他乡多年,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故土,怀念亲人,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动身回去了,心中自然充满喜悦。“常恨迟”三字突出思归的迫切心情。但是下句一转,不写满心的喜悦,却写嫌回家得太早,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常”、“反”二字在这里是关键,为全诗定调。三、四两句是对上面的补充与说明。“常恨迟”是因为记惦着家中的亲人,“反愁遽”是因为在武昌住久了,朋友们诚挚的友谊紧紧萦绕心头,使他不忍离开。由于这两者的矛盾,便造成了欲归不忍归,是喜事而高兴不起来的心情。最后两句,诗人不言别离情况,而只是说离开的时候,独立江边,凝视着滔滔江水,无语东注。是景语也是情语,把无限深情,在不表之中,一泄无遗。
在古典诗歌中,离别是一大关目。江淹的《别赋》这样说过:“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就是说离别的理由、方法各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因此,离别诗在历代诗歌中佳作纷纭。揭傒斯这首诗不用一典,在寥寥数语中表达了极为细腻丰富的情感,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都令人心折。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云:“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这首诗的结尾正符合吴乔列举的条件,有含蓄不尽之意。这种结尾方法,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有异曲同工之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