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𦶟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初试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答,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瑕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可怜蜀道归来客,男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高启
一幅静态的画面,引起了诗人几多联想,感慨、叹息之余,写下这首题画诗。读了这首题画诗,唐朝风流皇帝玄宗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情爱故事又浮现在读者面前。
唐玄宗精通音律,自从有了杨贵妃,他就终日沉溺于音乐、歌舞和玩乐之中。“花萼楼”,全名“花萼相辉之楼”,是唐明皇即位后在兴庆宫西部新置的楼观,常用于游宴作乐;“日初堕”点明时间,天刚傍晚,皇上就催着锁上宫门,说明他准备宴乐的心情是迫切的。“大家”是宫中近侍对天子的称呼。紧接着转入对夜宴场面的描写。“百枝火”紧扣题中“秉烛”二字,“海棠”两句写红烛照耀下的美人形象,而满园的烛光也使得月色变得黯然,甚至是多余的了。作者极力渲染帝妃夜游的场面,夜游的主体活动是无休止的歌舞,此时,天子所作《霓裳羽衣曲》正在搬演,这是一首大型的乐舞,不但演奏起来热闹非凡,而且花费的时间也很长,它包括散曲、中序、入破、终曲共十二遍乐舞,身穿霞帔的宫女们翩翩起舞,观者目眩心迷,击节叹赏,不知不觉已过午夜,蜡烛该换了,而持铜签报更的宫女也来过了。而帝妃玩得还不够尽兴,声称要玩一个通宵呢!明日的早朝也免了。只是怕后半夜天凉衣单,难以尽兴——爱妃的这一点儿小小的焦虑在帝王的眼中也有万般娇媚,惹人爱怜。至此,诗人已经把明皇耽于淫乐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诗歌的下半部分描写由静态画面跳跃到动态的历史变动之中。笔锋急转直下,“琵琶”两句作为诗歌前半部分的总结,同时也用于引起下文。晚唐诗人聂夷中诗《咏田家》曰:“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吴启在这里化用此诗,对唐明皇不理朝政,不关心民间疾苦进行谴责。“姑苏台”,指吴王夫差荒淫误国事,“江都宫”指隋炀帝佚游亡身事。而唐明皇也没有例外,为避“安史之乱”,他仓皇西逃,并且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等战乱平息,从蜀地流亡归来,皇位已被其子肃宗占据,只能退居南内(兴庆宫)。晚年的明皇生活孤独而凄凉,因思念杨贵妃他曾让方士为之招魂。然而返魂无术。仍然只是孤灯陪伴着他,而窗外秋雨连绵,梧桐树叶纷纷落地。这里作者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句。用季节的萧瑟喻指其生命也走到了秋天。诗歌前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其所要表达的主旨更加鲜明。
总之,虽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画面的描绘,而是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全诗语言明丽,铺叙生动,且章法严密,转折过渡自然。可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照阅读。
敬斋箴帖 明 永乐十六年(1418) 沈度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