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卿将入楚,范叔未归秦。
花鸟非乡国,悠悠行路人。
谢榛
《行路难》,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文人采用这个题目,多写仕途艰难,抒发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抑郁不平之慨。李白的《行路难》三首是写这题目最负盛名的作品。李白写得那样奔放纵恣,悲愤激越。照李白这路子写,肯定会“行路难”,绝难望前人的项背。谢榛这首就改走内敛、简练、含蓄隽永的路子,使这个古题又绽出了新花,拓宽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诗只四句,前二句从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撷取他们仕途最坎坷、政治处境最恶劣(受陷害打击)的片段来暗示自己的处境,字面简洁、平淡、宁静,而内涵却丰富、隽永、波澜起伏。荀卿,荀况,战国赵人,学者尊之,称为荀卿。五十岁游学于齐,三次作稷下祭酒,但遭到谗毁,不得不去齐而适楚。这句写“荀卿将入楚”,暗示此刻正遭到谗毁。范叔,范睢,字叔,战国魏人。曾随须贾使齐,被诬有“通齐”(里通齐国)之嫌,魏相派人鞭笞他,佯死得以幸存。后随人入秦,改名张禄,在秦国政治中起到很大作用。“未归秦”:暗示在政途上受到怀疑、诬陷、打击。第三句写外地虽有同故乡一样的花鸟,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乡国,在异乡做“行路人”,总有一种“悠悠”的忧思。这不是说故乡的“路”就好“行”,而是反射外面的政治道途坎坷难行。李白行路难,对未来充满了理想、豪情、信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谢榛难有这种冲破惊涛骇浪的气概,只能写出“悠悠我思”,思什么?归乡里。沈德潜评这诗是“平谈语而行路之难自见”,点出了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