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三首


枝山老子鬓苍浪,万事遗来剩得狂。

从此日和先友对,十年汉晋十年唐。

不裳不袂不梳头,百遍回廊独步游。

步到中庭仰头卧,便如鱼子转瀛洲。

蓬头赤脚勘书忙,顶不笼巾腿不裳。

日日饮醇聊弄妇,登床步入大槐乡。

祝允明

所谓“口号”,即随口吟成的诗。故而不假雕饰,琅琅上口,率性任真。这三首诗,便是作者真实自我的展露,活画出了一个外形放浪、内心兀傲的狂士的形象。三首“口号”,各侧重表现自我的一个方面,连成一体,即见全貌。写法大体相同,皆先行绘其形,再现其神。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枝山老子”(长着六根手指头的长者),两鬓苍苍,蓬头赤脚,无裳无袂,“万事遗来剩得狂”,充满了蔑视传统封建礼法的叛逆色彩。这和那些衣冠楚楚、口不离圣贤之言、心不忘功名利禄的庸俗士子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狂”是其形的显著标志,又是其神的根本特征。形“狂”源于神“狂”。其“狂”之表现有三:一是崇尚汉、晋、唐时代的创造精神,鲜活气息,唾弃当时的万马齐喑、封闭保守。“从此日和先友对”,埋头古籍,博览群书,是其遗世独立的通途,亦是其精神升华的阶梯。二是独立思考、自我感悟。所谓“百遍回廊独步游,步到中庭仰头卧”,就是强调不追踪时尚,不盲从流俗,与窒息人之心性的道学彻底决裂,从而迸入“便如鱼子转瀛洲”的美妙境界。三是提倡人生贵在顺其自然,应有在理性和感官两方面都可获得满足的生活情趣。道学家强调“寡欲”,将求知与情欲对立起来,以求知否定情欲。“勘书”(研读书籍),定要循规蹈矩,绝不可纵情酒色。而“枝山老子”却“蓬头赤脚”忙“勘书”,“顶不笼巾腿不裳”,全然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更令道学先生恼怒的是,他竟然“日日饮醇聊弄妇”,酒色全揽,还酣然进入甜美的梦乡。诗人在这里是用“现身说法”揭示,求知和情欲都是人之本性需求,完全可有兼得之乐。绝不要用道学的教条来扼杀人的自然本性。这是对道学的嘲弄,对人类良知的呼唤,绝不是渲淫纵欲。在那样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诗人能有此种见识,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口号”的随意吟哦之中,诗人表现的是深刻而严肃的主题思想。活脱脱站在读者面前的狂士,脸上也笼罩着时代的悲凉。此中之味,不值得细细品尝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