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在仕途上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当时皇帝朱厚照昏庸无道,朝中宦官刘瑾专权,戴铣、薄彦微等官员上疏劝谏,惹恼了刘瑾,立即下令逮捕戴、薄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仗义执言。结果也被刘瑾廷杖四十,投入大牢,还将王守仁罚跪于金水桥南,随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如此,刘瑾还不肯罢休,派人暗中跟踪王守仁,准备路中进行暗杀。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并题下绝命诗一首,骗过了尾随的杀手,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却毫不畏惧地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在这里,“人心”被作为一个主体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虽然有过于唯心主义的嫌疑,但是从它反映的世界的主观色彩、强调人心的力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方面来看,无疑又有着积极的意义。
了解了这首诗歌的背景以后,我们便不难体会到诗人那无比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当可作为这首小诗的最佳注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