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下山径,草堂人未归。
砌虫泣凉露,篱犬吠残晖。
霜静月逾皎,烟生墟更微。
入秋知几日,邻杵数声稀。
钟惺
这首五言律诗写得清丽自然,尽现乡村夜归情景。
首联点题,写傍晚归家。“落日”点出时间,“草堂”表明身份。旧时文人避世隐居,多名其所居为草堂,如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钟惺在此亦以之表明自己诗人的身份和隐逸情怀。由于节奏和韵律的需要,诗句使用了倒装,其正常语序是:“人未归草堂”,“人”应当是贯串前后的主语。这二句是说:夕阳西下,诗人从山路下来,缓缓地向自己的草屋走去。后面的诗句,写的都是走在归家路上尚未到家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颔联写所闻。“残晖”与“落日”呼应,再次点明时间。“凉露”既渲染一种清冷的氛围又点明季节。残阳斜照,农人陆续而归,从一户户门前经过。那篱笆里的狗担心陌生人的侵入,不由汪汪惊吠,等人们走过,意识到并无危险,这才止住。近处的狗安静了,远处的狗又叫起,远远近近,断断续续。天渐渐凉了,冰冷的露水沾湿了阶砌,砌中的各种秋虫也鸣叫起来,凄凄切切,如诉如泣。前句“篱犬吠残晖”在苍凉中尚有一些村居生气,后句“砌虫泣凉露”则太过凄冷。在清秋暮色苍茫时分,周围都是凄切的虫泣,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
颈联写所见。时间进一步推移,月亮已经升起,地面已静静地铺上了一层薄霜。皎洁的月光和洁白的霜花相融为一,让人分不清哪是光,哪是霜,只觉天地一片纯净,月亮更显明朗。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村落在烟雾暮蔼的笼罩下,隐约依稀,渐渐迷离。这二句一明朗,一朦胧,写出了入暮时分景物的变化。
尾联写所闻及所感,由听到的砧杵之声而想到秋日的捣衣。“杵”是捣衣用的棒槌,其形一头粗一头细。古人习惯,入秋之后就要准备寒衣,家家户户都把隔年穿过的冬衣拿出来,放在垫石上,用棒槌敲打去污。故而诗人听到邻近传来的杵响,尽管只有稀疏数声就已经产生“入秋到底多久了”、“严冬就要来了吧”这样的担心疑虑。
颔联以下,均作倒装理解更为顺畅,想来亦是因押韵之故。
全诗由日落写到月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不断变化的清秋暮色。尽管诗中隐约可见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等田园诗作的影响,但与陶渊明笔下“戴月荷锄归”的逸兴洒脱、王维笔下“相见语依依”的人情浓郁不同,钟惺笔下的乡村夜景更多的是静谧凄清、萧瑟哀愁,这也正是其“幽深孤峭”(《列朝诗集小传》)特色的反映。
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炼字造句尤为精警。如用一“泣”字突出秋虫鸣叫给人带来的凄冷哀愁之感,着一“微”字呈现出一种迷离朦胧之美,选一“稀”字既说明捣衣伊始、杵声稀疏,又让人觉得那哀愁也是淡淡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