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洞庭霞,霞边卖酒家。
晚虹桥外市,秋水月中槎。
江白鱼吹浪,滩黄雁踏沙。
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
邝露
这首五律写作者在洞庭湖边的一座酒楼楼上极目远眺所看见的楚地风物,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古往今来,洞庭湖本身的浩淼烟波成为了诗歌吟咏的主题,而邝露则换了一个新角度,不从湖水本身落墨,而是以湖为背景,描写了湖水周围的风光与世态万物。洞庭湖畔的傍晚,太刚落山,霞光笼罩着洞庭湖,霞边的尽头是买卖兴隆的酒家。天边还有一座彩虹桥,桥的后面是熙熙攘攘的市镇。天上一弯新月已悄悄升起,映在波光粼粼的洞庭秋水上,这时行在水中的木筏就好像在月亮中行驶。这四句写景虚、实相合,富有诗情画意,人间生活与天上奇景浑然一体。
接着二句写天气渐暗,白色江面上鱼儿轻快地游着,吹起细细的波浪,与之相对的是,黄色的沙滩上,许多南飞的大雁踏着湖畔的沙子悠哉闲步。一个“吹”字,将鱼儿欢腾活跃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踏”字,将雁儿悠闲自得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这二句以动写静,更见静的安谧。此时诗人对恬静生活的赞美之情浓厚地表现在十分富于动感和画面感的诗句之中。
末两句作者把笔锋直接转向了活动的人:“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洞庭湖古属楚地,《楚辞》中也有《渔父》篇,这里将渔家称作“楚渔父”,不仅在地理上吻合,而且含有古韵。渔人们不肯安分地守着黄昏时分的宁静,互相邀约着,嘻嘻哈哈,闪入芦苇丛中。“招手”二字,很传神地刻画出渔人们纯朴而不失天真的情态。傍晚,渔人入芦花要做什么呢?作者到此戛然而止,给作者留下了无穷的想像与回味空间。邝露的诗渊源楚辞,因此这首描写洞庭酒楼的诗,表面看无非是写霞光湖水、秋水渔父而已,其实仍有“屈宋心”在。尾联用《吴越春秋》楚伍子胥奔吴事,表达了诗人虽穷困危难仍不忘复故国的决心。据《吴越春秋》载:伍子胥遭难离楚奔吴,遇一好心的楚国渔父搭救,渡其过江,潜身芦苇中。渔父送食品来,向芦中招手,呼他为“芦中人”。
这首诗写景如画,文字清新流畅,自然脱俗。第二、三联对仗工整,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动静相衬。同时用事贴切不留痕迹,颇有深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