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晋室倾颓事莫当,鸡声啼起铁肝肠。

诸君漫洒新亭泪,好向中原识范阳!

张家玉

咏史诗也叫读史诗,系诗人读史有感而作,其论人事、议褒贬不同于史家的论赞,而是用文学色彩很强的形象语言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西晋亡后,士族豪门纷纷南逃,偏安江南,不求进取。本诗作者即是批判西晋贵族投降主义的错误,实际上正体现了诗人满腔激情,忠贞报国的坚强意志。

首句“晋室倾颓事莫当”,起笔概述当时历史背景。晋室,即指西晋。“莫当”,不行之意。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聪兵破洛阳,将怀帝俘到平阳,贬为会稽公。史称“永嘉之乱”。世家大族和官僚地主为避难纷纷渡江南迁,晋室倾颓已呈无可挽回之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何人能挺身而出、慷慨赴难呢?第二句就用祖逖闻鸡起舞之典对此作了回答。东晋名将祖逖立志为国效力,半夜闻鸡叫声,便起床舞剑,刻苦练武。本句意思是说,想起祖逖闻鸡起舞之事,唤起了诗人报国的坚强意志。也只有像祖逖一类的铮铮男儿,才是挽救民生于水火之际的铁血英雄。“诸君漫洒新亭泪”,是作者劝慰之语。笔锋一变,语气舒缓,节奏放慢。据《世说新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末句“好向中原识范阳”,笔锋突转,节奏高昂。诗人的情感至此亦达到顶点。范阳,指唐朝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在平定安禄山之乱后曾任范阳节度使。这两句是说:大家不要像东晋权贵在新亭那样徒劳地哭泣流泪了,还是好好向拯救唐朝的郭子仪学习吧。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语意坚定,余韵犹然。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

本诗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历史典故的合理融用。全诗四句就用了三处典故。而三处典故环环相扣,层层相结,前后呼应,对比鲜明。由“晋室倾颓”引出“闻鸡起舞”,由“新亭泪”引出“中原范阳”,正是由于作者对典故的剪裁精当,使用自然而贴切,使本诗既富战斗性,又在劝慰中暗带讥讽之意。诗人的耿耿报国之心,通过对历史的揭示和对现实的感慨得到充分表现,沉郁顿挫,语精而意深。

此外,咏史诗一般兼有叙古人之事和发今人之思两方面的内容,于此两者中,又各有侧重,或前显而后隐,或前隐而后显。本诗明显侧重在敷陈史实方面,而渴望建功立业,驱逐外贼之情暗寓其中,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相得益彰,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