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鲥鱼(二首)


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鞴驿马送。

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观者倏忽颜色欢,

玉鳞跃出江中澜。天边举匕夕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

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打鲥鱼,暮不休。前鱼已去后鱼稀,搔白官人旧黑头。

贩夫何曾得偷买,胥徒两岸争相待。人马销残日无算,

百计但求鲜味在。民力谁知夜益穷!驿亭灯火接重重。

山头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吴一烛龙。

吴嘉纪

七绝诗 清 17~18世纪 陈邦彦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官博物院藏

吴嘉纪有两首《打鲥鱼》诗,写清代民间为宫廷进贡鲥鱼之事。鲥鱼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清代的进贡鲥鱼很像唐代的进贡荔枝,为了宫廷的一己私欲,致使官民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吴嘉纪对此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第一首开篇便指出了打鲥鱼的缘由,即“供上用”(供宫廷享用)。而为宫廷运用鲥鱼的是驿站的驿马。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也就是说,驿站是古代传递国家重要信息的一条生命线。杜牧曾有诗句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在讽刺唐玄宗动用驿马为杨贵妃运用荔枝。吴嘉纪《打鲥鱼》诗中,“驿马”二字一出,其实已经包含了像杜牧一样的讽刺意味。诗中说,船上的鱼网还没有撒出,官家已经套好驿马准备运送鲥鱼了。何等急迫!“樱桃”两句,表层写樱桃、竹笋都已上市,可今年的鲥鱼却偏偏迟迟不来。但细细品味,便会感到打鱼者那焦灼不安的心态才是这两句诗的内核。稍熟悉清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封建一统的,又是外族入主的清代,完不成进贡,会有什么样的麻烦。还好,大家又高兴起来,因为看到鲥鱼从江波中跃出。这里的“玉鳞”指鲥鱼。“天边”两句,写护送鲥鱼进京的情况。天边,指宫廷。匕,是一种状如匙的食器。为了不使鲥鱼腐坏,要在竹(箬,竹名)筐里填放冰块,并且飞马护送。结句写路途遥远,时限紧迫,内中的批判意味不言自见。金台,指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地处北京附近),这里借指北京。铁瓮,指镇江。二十二,指两天。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每日的时辰,一昼夜共十二时辰。诗句写鲥鱼产地镇江到北京遥遥三千里,却限令在两天内送到。一路上人马该是何等疲惫,心情又该是何等慌恐不安,而朝廷并不体恤民情。

第二首,写无休止地打鲥鱼,使得鱼越来越稀少,官人也熬白了头发。商贩也无法偷偷买到鲥鱼,因为官府的衙役(胥徒)早在两岸等待。人马财力消耗无数,时间也无法计算,千方百计只求鲥鱼能保持鲜美。到了夜晚民力消耗更大,驿亭灯火相连,人们还在为鲥鱼忙碌。结句中,藿,是豆类。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可做拐杖。食藿杖藜的人,自然是贫穷者。燕吴,指北京(燕)到镇江(吴)。烛龙,是烛火连成的长龙。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引山东按察使参议张能麟请免贡鲥鱼语:“进贡之员,每三十里一塘,竖立旗竿,日则悬旌,夜则悬灯,计备马三千余匹,役夫数千人。”全诗以一个贫苦老人愁看运送鲥鱼的长龙而收束。

两首《打鲥鱼》,语言质朴,叙事性强,字里行间溢满了对民众的同情,对朝廷的讽喻,表现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