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需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烂,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岗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𢰦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赖金缯岁币谋!
张维屏
隶书贴 清 18世纪 金农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郊。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5月29口,英国侵略军劫掠广州近郊,三元里人民在菜农韦绍光组织率领下,奋起抗击,次日,诱敌至牛栏冈,歼灭英军少校毕霞等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名,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此诗即叙写这次战斗的经过。
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中,这是一首很有战斗性的优秀诗篇。这首诗,诗人以火热的爱国感情,生动地描叙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斗争场面,歌颂了伟大的人民力量。开头十句和“众夷”以下十四句,叙述战斗经过,分别描写三元里人民和英国侵略军,形成一组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千众万众同时来”,“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什队百队沿溪山”,群情激愤,气壮山河;一方面,是“相视忽变色”,“苦踯躅”,“愁颠挤”,士无斗志,丑态百出。三元里人民面对强敌、奋起抗击的英勇气概和巨大力量与外国侵略者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表现得十分鲜明。“纷然”以下四句,是又一组对照,诗人分明描写了“歼厥渠魁真易事”的发展势态与“枯鱼竟得攸然逝”的实际结局,使清朝官吏卑躬屈膝、卖国投降的面目从强烈的虚实对照中浮现而出。诗末是诗人的议论,又借用人们熟知的宋王朝屈辱的史事和“全盛金瓯日”的假象作对照,尖锐地抨击了清王朝屈辱求和的卖国行径,并寄托了深沉的愤慨。三组对照,爱憎分明,语言形象。全诗描写战斗场面,综合运用了场景鸟瞰、气氛渲染、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外貌、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手段,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战争场面,充分显示了诗人铺演故事的功力。用韵四句一换,读来铿锵有力,既烘托出情节的起伏,又浓化了诗人的感情。这些,都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