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
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
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
郑珍
作者于道光十六年(1836)随黎恂为官云南,诗即作于这年夏天作者自遵义赴昆明途中。沾益、宣威、东川都是云南东部地区的县名、府名,这些地方是由遵义赴昆明所必须经过的地方。
诗的首联,“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写行役之苦。“居衙”不乐,而“出衙”更不好受,而我不得不把艰难于役这种“愁事”来当作“异事”求记述。作者在这里一反七言律诗首句入韵的成例,将首联二句特地用对仗的方式写出。同时,除末句外,每句之中,各重复一字,同时又形成句中自对,即首联的一、二句相对,而首句之中“出衙”与“居衙”相对,第二句中“愁事”与“异事”相对,这样,使得诗的形式更加巧妙了。不过,本诗因为各句都使用这种修辞手段,则此种巧妙,又几乎变成了高手的文字游戏。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二句是诗的颔联,这两句是说,作者逢树便停,逢村便宿,一路上几乎是与牛同寝,与豕同兴。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西行路程之艰苦所致。与豕同兴,谓早上和猪一样起得早。颈联继续写行程的艰苦:一路上根本无法睡好觉,跳蚤、苍蝇无处不在,而出门在外的愁苦与艰难也无处不在,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又愿意在外为生计辛苦奔忙呢?这两联当中,作者仍采用当句对的方式展开。逢树便停、逢村便宿,作者省略第二个“逢”字变成七字句;与牛同寝、与豕同兴,作者省略第二个“与”字变成七字句,上句以“树”对“村”,以“停”对“宿”,下句以“牛”对“豕(猪)”,以“寝”对“兴”,都是当句自对。而“昨宵蚤”、“今宵蚤”及“前路蝇”、“后路蝇”的相对,情况仍是如此。这样写作者可能是刻意为之,但仍然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尾联“任诩”二句,作者突发奇想,将自己的这次西行与苏轼当年的南行相比。作者说,苏东坡当年一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纵使千辛万苦,犹不失达观风趣,甚至高吟“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但哪怕是苏东坡如此达观,假使他到了东川这种地方,看看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这里,作者活用古典,表达了对旅途辛苦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尾联中,作者连用三个“东”字(东坡、东海、东川),显然是为了收到某种修辞效果而故意这样做的。但有些注家说,东海似为“南海”之误,意思很明白,苏轼明明渡过的是琼州海峡,说南海当然没有问题,但说东海就肯定错了。其实,这显然是这些注家胶柱鼓瑟的结果。按查《辞源》“东海”条,有一个义项是“泛指东方的大海”,并举《荀子·正论》和关汉卿杂剧《西蜀梦》中有关文献为证,可见郑珍用的正是此义,而有些注家不明就里,竟致厚诬古人,这种做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这首诗写旅途的辛苦,却不失幽默、风趣,令人读后会心一笑,仿佛使忘记了旅途的艰辛,颇为生动传神。一般来说,宋诗派作家的诗歌诗风拗硬生涩,但此诗却圆转流动,可见事物往往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