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今年二月寒,出门何地有花看?
思先清晓车轮转,意共黄昏烛本阑。
世界愁风复愁雨,肝肠为苦亦为酸。
东邻巧笑频相讶,倚枕哀吟故未宽。
林旭
本诗作者林旭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是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举人出身。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任内阁中书。1898年3月倡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开展维新运动,9月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终年23岁。
这首《无题》作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时他尚未赴京任职,故有“海上”之辞。首句中“二月寒”、“出门何地有花看,”既是写眼前情景,也是当时时局和作者心情的一种写照:阴冷、寂寞、死气沉沉……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并未消沉:他的“思轮”转得比清晨大街上的车轮还早;他的思绪在黄昏(夜晚)的蜡烛燃层熄灭之后才慢慢平息。这颔联二句以“清晓车轮”和“黄昏烛本(体)”两组意象为比衬,艺术地写出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朝思暮想的焦虑不安,与颔联二句相联系,更把诗人为世界风雨的愁忧、自身肝肠的酸苦突现出来。而此二句中两“愁”、两“为”的连用与对应不仅增加了节奏音韵之美,也加深了诗人愁苦情绪的表现,堪称妙笔佳联。最后二句是针对刚刚结束的(1894)甲午战争而言。这一由日方挑起的侵略战争虽经我方官兵屡次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最后遭致失败而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使诗人感到非常痛愤,乃致“倚枕哀吟”而心头郁闷难宽。“东邻巧笑”句是诗人用东施效颦的典故对日本侵略者加以嘲笑贬斥。《庄子·天运》中说:西施之东邻甚至,见西施痛心颦眉亦效之,“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频相讶”即指此。诗人认为东邻日本只是对西方“拙劣的摹仿”,只要我国变法维新是完全可以打败他们的。当然这只是当时诗人的认识,事实并非如此,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效法西方确是有成效的,这是清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改良无以比较更无法抗衡的。但作为诗人对敌国的一种蔑视,一种爱国热情的表达是可以理解也是应当肯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