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关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论

关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论


《儒林外史》不同于其他古典小说的特点,正在于以写人为中心,而研究《儒林外史》,自然不能不以其人物形象作为重要范围。朱泽吉、周月亮《〈儒林外史〉所秉持的公心》文中认为,在《儒林外史》中,道德意识横贯于叙述的全程,但它并不只是一种意境式的存在,它具象化在形象之中,既是形象的生命,也保证了形象的神韵,作者以道德的高下为天平,来作为臧否人物的尺度,它以发幽烛微的笔墨,雕塑出众多的情感范型,有让读者鄙弃或引以为戒训的否定形象,也有希冀获得模仿与认同的肯定人物,作者着力塑造儒林中的贤人高士以表现其人格的理想,有为社会提供楷模的意图,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了作者一些道德品评的内容,如表彰真情相向,痛恶欺心,鄙视伪妄,嘲笑矫情,民本观念,仁爱精神,崇义助人,儒者爱身等,均在人物形象身上有所体现。

黄岩柏《“反笔淡墨”颂“呆狂”——论〈儒林外史〉中的“肯定人物”及其与全书主体风格的和谐》一文,专就《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在《儒林外史》中,肯定人物虽然所占比例极小,却弥漫于全局,贯穿于始终,集中于后部,实为一大方面。这些人物,按其身份,可分为二:大半为读书人,少半为市井人;按其形象类型,也可分为两种:绝大部为“呆”,极少数为“狂”,“呆”型人物形象,是小说中肯定人物的基础,不仅比重大,而且“狂”型人物形象也是以“呆”为基础因素的——“呆”而且“狂”。“呆”型人物都是笃信儒家思想的、表里如一,身体力行的正派人,用作者褒扬这类人物的最高典范虞育德的原词来说,就是所谓“真儒”。“呆”型人物有深刻的现实生活根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又是“狂”型人物的知音。所谓“狂”,其新质素有三方面:①对后期科举制度和后期儒家思想即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②鄙弃由于服膺上述制度与思想而得到的功名富贵,对统治者采取某种程度的不合作态度。③继承并稍稍发展了前期儒家思想。而在《儒林外史》中,“呆”、“狂”人物作反笔为颂式的刻画。《儒林外史》用反笔画“呆”、“狂”人物,不仅从“呆狂”人物的描写本身来看,妙趣横生,更妙的地方,在于同全书主题的和谐。从总体上看,“呆”、“狂”两类人物,写得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都与被否定的人物处于同一艺术色调之中,这就使《儒林外史》的这一局部与那一局部,各个局部与总体,真呆真狂与假呆假狂,保持着和谐统一。

孟醒仁、孟凡经《〈儒林外史〉正面人物几点新议》一文对作品中几个正面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蕴含作了分析。文中认为,从金和以后约近二百年间,有些读者或研究者误认为作者是以吴蒙泉为雏型而创作的人物虞博士为最理想的人物,这实在是一种错觉。作者心目中真正的理想人物,不是虞博士,而是杜少卿。在杜少卿身上,真正爆发了理想的火花,而且越燃越旺,似乎要烧毁人间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一切。对书中人物凤四老爹,文中也作了评析,认为他不仅敢于冒犯、对抗官府,而且正在涤荡着社会上的污泥浊水,他智勇侠义独具一身,形象鲜明生动,性格棱角分明,不可侵犯,作为一个典型还是成功的。关于市井四奇人,文中指出,有人认为创作这四个奇人,仍然不免局限在琴棋书画上,带有浓厚的士大夫色彩和情趣,这仅是从形式上所看到的现象,从实质上探讨,这是为着打破上层社会精神贵族对文化艺术生活的垄断,有意识地赋予市井奇人琴棋书画的技能,一方面显示了普通人民的聪明智慧,另一方面又以这种高超的技能嘲弄了世俗官僚士绅的浅陋和鄙俗,作者的本意正是要把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文化还于人民,使它在人民中间得到新生。

周林生《试论〈儒林外史〉对市井奇人的描写》一文,专就市井四奇人形象的内涵与价值进行了探索。文中认为,市井奇人或因生活贫寒,或因思想出格,而与社会处于一种尖锐对立的矛盾之中,他们在自己的环境里,是一串不和谐的音符,是一些不受欢迎的人物,而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社会对这些技艺超凡、心地慈善、品质优良的市井小民的冷漠、否定与打击,同时也通过表现这些市井小民对社会的不满、鄙视与厌弃,极为沉痛、有力地控诉了那个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给那个社会以猛烈的抨击。但作者塑造市井四奇人,其创作意图的主导方面恐怕在歌颂而不在批判,他们是《儒林外史》探索理想人格、理想人生的最后落脚点,在他们身上,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理想,他们是作家心目中理想人生、理想人格的形象再现。这些人物形象最鲜明的特征便是绝意钻营,自食其力,以自己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对市井奇人的歌颂,最突出地表现出《儒林外史》的民主主义思想。针对有关评价中的否定性意见,周文指出,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现实主义创作中也很难找到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总是或多或少地融入浪漫主义因素,这种浪漫主义因素有时是人物、环境的理想化与虚幻,有时是故事情节的虚幻,或几种因素兼而有之。市井四奇人形象,既具有市井小民自食其力的品德,又兼有文人学士琴棋书画的雅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吴敬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他们是理想化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对现实的直接再现。由市井奇人“给士大夫化了,风雅化了”而批评作者“对下层人民并不真正了解”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吴敬梓为什么将自己探索理想人格、理想人生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市井奇人形象身上,周文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者歌颂自食其力,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家庭情况密切相关;其次,作者十分憎恶那些百般钻营、争名牟利的儒林丑类;再次,与作者受到明中叶以来李卓吾等人的进步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关。最后,周文认为,市井奇人形象体现了作者自食其力的思想和理想人生,表现了他具有近代性质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作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市井奇人寄寓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人生理想,具有极大的理想色彩,是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严格的现实主义理论来对他们加以批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