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方面研究《儒林外史》的最早论著是一九六二年。有汉城大学李启远所提出的硕士论文《吴敬梓论》。以后,目前为止三十年当中,有博士论文一篇,硕士论文八篇问世;其中并包含九篇专题论文及二篇书评介绍。以此观之,自开始以来,每一年半就会有一篇出现。量上的不足,虽有从事研究者不多的原因存在,但在最早的论文脱稿以后,几乎经过了三十多年,一九九0年才有韩文译本出现,这也是研究无法活泼的一大原因。无论如何,在韩国中国文学研究不外是很多其他外国文学之一,就在其有限的状况下,能有这种译本产生,对此书的普及和大众化,实在具有莫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的话,中国六大古典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的韩文译本到九十年代得以出版。实令人有为时已晚之叹。
目前,所出现的所有有关论著,若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大致可有下列几种。首先,大部分作者所讨论的是与《儒林外史》在主题思想有关的文章。更具体的说,一是反对“八股科举制度”;二是反对封建礼教以及破除迷信和向往理想社会等等的主题。这些主题思想主要是反映了作者针对当代社会所作的一种反叛意识。作者能从本质上加以批判,其根本原因与作者的生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这一层意识来看的话,对作者所生活过的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遇的考察,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环节。只可惜论及主题思想的论著虽多而其具体内容及见解却无多大差别。这也可以看出来这一方面研究是有其限度的。
其次论及较多的是《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文学倾向。以《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代表了讽刺小说的这一独一无二的巩固地位来说,得到众多的关心是极其理所当然的结果。
其实,若细加分析的话,有关《儒林外史》的论文,与其在数量上比其他论文少的问题,则不如说是论及手法等方面所占的更多,而这些所谓的手法不过是在试探《儒林外史》能否契合西方小说理论中对讽刺文学所要求的一些初步形态像讥笑(Ridicule),嘲讽(Sarcasm),反讽(Irony)等等。不过赵宽熙的论点则较侧重于理想和现实互相对照来看讽刺的本质。他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把讽刺文学看成是在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正式出现之前的一个阶段的文学。讽刺文学就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出现的。
最后,不可或缺的是有关《儒林外史》的结构问题的论点。《儒林外史》的结构在中国小说史上曾引起了许多争论。在韩国反倒很少看到这一方面的论述。正面论及结构的论文也只有一篇,那就是申秉澈的硕士论文。他在论文中将《儒林外史》的结构,层次分明地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随着时间的移动,在内容上掌握了顺序。那就是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经过追求仁义道德的阶段而最终来到了文行出处的失败这一结局。同时又将《儒林外史》的结构,分成直线式的,以时间为中心的以及以事件为中心的等样式,加以研考。而赵宽熙却看准了《儒林外史》的结构是受了说书和史传文学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将《儒林外史》的结构与讽刺相连接,并下了结论,认为在中国小说史上引起争端的有关《儒林外史》的结构问题,才正真是讽刺小说中所含有的一个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