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生卒年不详,出身于公卿人家,但懒入名场,隐居在南京城外山中,是吴敬梓移家南京后的友人。吴敬梓曾将他比作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并将王溯山所作的《左茅右蒋图》比之于王维的《辋川图》,“便拟将身入图画,不羡王维居辋川。”(《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而王溯山的“东庄幽居”正建在蒋山(钟山)与茅山之间。吴敬梓与他的友谊非常深挚,以至到“十日不相见”,就要“相思契转深”(《雪夜怀王溯山山居二十韵》)的程度。他们曾一齐同登青溪之侧的周处台,吴敬梓为此还抒发了“工愁吴季重,深情王伯舆。抗志慕贤达,悠悠千载余”(《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的感慨,表示了自己的志向。他一方面以吴质(季重)自喻,一方面又以王廞(伯舆)推许王溯山。而王溯山不但在感情上对吴敬梓有所慰藉,而且在经济上也予以帮助。乾隆元年(1736)吴敬梓因病未能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廷试,再次失去仕进的机会,情绪一度十分消沉,王溯山闻讯之后专程从山中赶来,不断温言相劝,并请他欣赏倪云林的闲淡幽远的山水精品,终于使吴敬梓热望功名的情绪逐渐冷却下来。这一年的除夕,王溯山又馈米给吴敬梓,使得冻馁难耐的吴敬梓一家得以度过新岁。吴敬梓为此在《丙辰除夕述怀》中专门记载了这一件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