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称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为“慈”(与乐);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悲”(拔苦)。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是大乘佛教异于小乘佛教,进入世间“普度众生”的重要依据,是“佛道之根本”。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曰:“释氏之教,义本慈悲。”唐·王维《燕子龛禅师》诗云:“救世多慈悲,即世无行作。”亦表明“慈悲”体现的精神是“救世”。故后引申泛称施与恩惠、救除患难为发“慈悲”。如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若是肯慈悲呵,也不到的生患害。”也引申指慈善;仁爱。(三十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