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捞月


本作“水中捉月”,佛经中用以喻愚者认幻象为实有,贪欲追逐,致劳而无功,身陷灾苦。据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摩诃僧祗律》卷七载:昔有一群猕猴游于林中,见一尼俱律树下之井中有月影,猴王对众猕猴道:为了不使长夜失明,应当把月亮捉出来,并想出“展转相连”的下井方法。于是,猴王率先上树,捉一猴之尾,此猴之尾又挂一猴,最后一猴,将近水面,不料一阵用力,树枝折断,“一切猕猴坠井水中”。其时树神说偈:“是等騃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出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离,水中捉月争拈得。”引申泛指绝不可达之目的,徒劳无功之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天无绝人之路,幸而他一回手要绰那把刀的时候,捞了两捞,竟同‘水中捞月’一般,捞了个空。连忙回头一看,原来那把刀早已不见了。”(五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