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云……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左庵词话》卷上)
【词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嬴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析】:
在词史上,由苏轼的“以诗为词”,到辛弃疾的“以文为词”,都给词的表现力开拓出一个新天地。稼轩的“以文为词”,便是把“经史子集”中的材料任意驱遣,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首《永遇乐》,就是引用多件史事,来抒情达意。《左庵词话》说它“极咏古之能事”,是非常惬当的。
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臣子只有尽忠孝之义务,而不得直言君父之过失,即所谓“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在这种文化传统中,辛弃疾虽然对朝廷君臣有强烈不满,但不能锋芒毕露地抨击,只能借历史史事,写一己之思想情感,即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这首《永遇乐》的上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说孙权当年雄踞江左,挡住了曹军的南下,连曹操也不得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但而今找不到孙权那样的人物了,实为讽刺南宋皇帝的苟和与无能。然后以南朝刘裕北伐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史事,既巧妙地讽刺了投降派,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向往和对主战派的期望。词的下片,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教训,告诫本朝宰相韩侂胄必须经过充分准备才可对金用兵。结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晚年闲居时为向赵王表示自己还可重上战场,曾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的史事,表达作者报效祖国、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总起来说,这首词处处说历史,实际上无处不针砭现实;处处言古事,但每件古事都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种以古事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蕴含深厚而不失之肤浅,情感含蓄深沉而不失之太露,堪称千古名作。
中华民族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历史感,这是其它民族不可企及的。这种历史感物化为汗牛充栋的史书,也融汇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以大量的咏史诗词而言,作者不是单纯地复写史实,而是“名为咏史,实为咏怀”。首开其端者是西晋的左思,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咏史》其二),说的是汉代金日磾、张汤家族世代为贵胄,而才士冯唐因身世低微而终生沉沦下僚的史事,抨击魏晋的门阀制度,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后来的陶渊明、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乃至清代的龚自珍,皆秉承这一传统。如李商隐之《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痛斥隋炀荒淫暴虐,也影射了晚唐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奢靡误国。然而,在运用古事方面,用得最多最好的当推辛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其中,在运用古事方面,又以这首《永遇乐》最为后人称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