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扫为生法


【依据】:

起句亦是以扫为生法,“荆江”句应“殊乡”。“渭水”二句、点化成句,开后来多少章法。结束出奇,正是哀乐无端。(谭献《词辨》卷一)

【词例】:

齐天乐

秋思

周邦彦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解析】:

周邦彦于宣和元年或二年中罢处州知州,提举南京鸿庆宫时作此词。此词题为“秋思”,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具有永恒性的主题之一,抒写了作者沧桑之慨、迟暮之悲。

上阕开头二句“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台城在今南京附近。作者当时提举南京鸿庆宫,故从台城路写眼前景色。台城路边原来碧绿的青草已经凋残殆尽,飘泊在异乡又逢到最易引发人们感伤的晚秋时节。首二句似乎一语道尽了“秋思”的情景,然而下文却是由此二句的情景所生发、展开的。因此谭献称此写法为“以扫为生法”。沈义父曾指出:“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意,方入主意。咏物尤不可泛。”(《乐府指迷起句》)沈雄也曾论及起句:“起句言景者多,言情者少,叙事者更少。大约质实则苦生涩,清空则流宽易。换头起句更难,又断断不可犯此。所以从头起句,照管全章及下文;换头起句,联合上文及下段也。”(《古今词话·词品》卷上)此词起句、正是一语道破“所咏之意”,而能“照管全章及下文。”次三句“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承首二句写出晚秋的典型情景。一番秋雨一番凉,当暮雨之后,晚秋的寒意更浓。不断传来促织的鸣声,妇女们正赶制寒衣。从闺阁深处不时传出裁剪的声音。次三句:“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转写作者自身、当秋夜受到寒风侵袭时,静静地掩上描绘着云彩图样的窗子,在不断发出叹息中,只好重新轻扫罗制的双重被褥,收起了编织着花纹的凉席。“秋士易感”,从孤寂的生活中抒写出无端的感慨。后二句“尚有囊,露萤清夜照书卷。”写出为了排解无端的孤寂和感慨,在百无聊赖中,想起稀疏的紵布囊里还有熠燿萤火,可以用来照明读书。囊萤照读典故出自《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下阕首三句“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照应上阕“殊乡又逢秋晚”追念在荆州滞留时间最久,与旧友遥相望念,有无限的离情别绪。次三句“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在追念中展现出一幕曾在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的深秋中,朋友们唱酬兴高、诗情宛转的佳会情景。抚今追昔,更增添了无限的愁怅。“渭水西风”、“长安乱叶”,是由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点化而来。魏庆之说:“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诗人玉屑》·卷八《沿袭》)关于点化古语,他指出:“徐陵《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陵语点化之,末句尤工。”(《诗人玉屑》·卷八《点化》)“渭水西风”、“长安乱叶”二句、点化亦甚工巧自然,故谭献指出“开后来多少章法。”结束五句“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日敛。”乃是转写遥想荆江故人当此深秋季节登高相会的情景:凭高远眺,美酒新成,蟹螯初荐。这些山翁正在开怀痛饮,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所担忧的是只恐斜阳沉落得太早了。蟹螯句出自《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山翁句,晋山简每置酒,辄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日倒载归,酩酊无所知。’”结语之所以称奇,谭献认为在于“哀乐无端”。理由是因为此词上下两阕都是写秋思的离情别绪。而结束五句则一反前意,却写遥想中远方友人的欢聚。构思的妙处在于曲折变化,先哀后乐。文贵曲折,但姜夔主张:“波澜开阔,而法度不可乱”。此词无端的哀乐,从篇章的艺术构思考虑,仍是有法度可寻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