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用杜句而回互宾主,亦是“翻”法。(邵渊耀《环林评山中白云词》卷五)
【词例】:
壶中天
送赵寿父归庆元
张炎
奚囊谢屐。向芙蓉城下,口口游历。江上沙鸥何所似,白发飘飘行客。旷海乘风,长波垂钓,欲把珊瑚拂。近来杨柳,却怜浑是秋色。 日暮空想佳人,楚芳难赠,烟水分明隔。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声消得。故国荒城,斜阳古道,可奈花狼藉。他时一笑,似曾何处相识。
【解析】:
“主”和“宾”的关系,即“主体”和“客体”、“抒情”和“写景”的关系。词的传统表现艺术是借景抒情,前人所谓“以主待宾”之法就是强调在作品中以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而摄取客观景物,使之成为主宾相融的佳作。但这种表现艺术的运用,在不同的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回互宾主”即是这种艺术表现的变化翻新之一。所谓“回互宾主”是词中宾主回环交错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词中无论抒情、写景、叙事均有主有宾。王夫之在《薑斋诗话》卷下中说:“诗文俱有宾主,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耳。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按词中常例,主和宾始终意象分明,关系清楚,往往依照时间、空间、情感、事件的自然顺序而布局谋篇,结构章法,但亦有例外。如张炎的这首《壶中天》即采用主宾回环交错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张炎“送赵寿父归庆元(今浙江瓯海)”的送别之作。上阕以赵寿父为主,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赵氏归庆元之后的情趣和行止。其装束是“奚囊谢屐”;其行踪是江上“飘飘行客”;其情趣是“乘风”“垂钓”,描绘了一个襟怀淡泊、留连烟水、怡情养性的形象。上阕以“江上沙鸥”为宾,用沙鸥栖无定所的特征来比喻赵寿父“飘飘行客”的行止,主宾极为分明,关系极为清楚。下阕则用宾主回环交错的手法写张炎在赵寿父离去之后的思念。一写“烟水”迢迢,音讯难通,日暮黄昏之际思念最为殷切。二写在得不到故人音讯“亲朋无一字”的情况下,自己只能“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声消得”,以歌乐消愁了。三写今日分手之地,其情其景其地其事,他时相会一定记忆犹新,似曾相识啊!下阕的表现艺术却与上阕不同,以“老病孤舟天地里”的形象(即作者自己)为主,以“日暮空想”的“佳人”(即寿父)为宾,立意谋篇的关键全在“老病孤舟天地里”一语之用事。杜甫《登岳阳楼》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邵渊耀所谓“用杜句而回互宾主”即是指用此诗之事。上阕以赵为主,下阕则变为作者为主,宾主之位置已“回互”,即变主为宾了。这种“回互”其妙有四:突出主题,其妙一也;由近及远,其妙二也;由实及虚,其妙三也;章法多变,其妙四也。此“四妙”只是“用杜句而回互宾主”之妙。在这“四妙”之外,还有“翻”法亦是一妙。所谓“翻”法是指“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声消得”是从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翻新出奇的创造而言。“孤舟”在“天地里”,显然是化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老病孤舟”“惟有歌声消得”,显然是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二语中翻出新意的。张炎在《词源》卷下《用事》中说:“词用事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环珮月下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诗,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张炎《壶中天》下阕用事亦“不为事所使”是他自己这一理论的实践。宋杨守斋《作词五要》亦有这方面的论述:“第五要立新意。若用前人诗词意为之,则蹈袭无足奇者。须自作不经人道语,或翻前人意,便觉出奇。”张炎“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声消得。”便是“翻前人意,便觉出奇”的妙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