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前段赋题中正意,后段赋题外余意。(高亮功《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卷四)
【词例】:
小重山
赋云屋
张炎
清气飞来望似空。数椽何用草,膝堪容。卷将一片当帘栊。难持赠,只在此山中。
鱼影倦随风。无心成雨意,又西东。都缘窗户自玲珑。江枫外,不隔夜深钟。
【解析】:
“赋题外余意”即情缘物起,托物取喻的艺术方法。词人就题中所咏之物触类引申,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进行巧妙的结合,表达深厚的寄托,使词旨深邃含蓄,有耐人寻味之妙。
“云屋”即“云房”,指僧道或隐者所居之室,而此处却是指天空变幻多姿的云锦。张炎这首词即借“赋云屋”之题抒发了隐居中的行踪飘忽莫定、幽约怨悱之情。词的上片赋题中正意写“云屋”之状。词的开端以“清气飞来望似空”一语,写出隐地的虚无缥缈之境,飞来的“清气”指云;“望似空”写晴天之云状而非阴霾之雾气,展示了一幅明净、疏朗、空阔天涯之景象。一个“望”字若隐若显地流露出词人“遗世独立”的静谧心境。“数椽何用草”具体描写云屋之构造乃非草非木,且“帘栊”为白云一片,其面积堪容一膝。至此方知“云屋”实际上是天上的一片云锦而已。写得玲珑剔透,变幻无穷。上片结句“难持赠,只在此山中”,暗用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意,这正是张炎《山中白云词》命意之由来。张炎谓己隐遁山林,隐居生活中的怡悦心境如山中白云,只有隐者自适其趣,而无法和非隐者共享其乐。
词的下片则宕开笔墨,不再拘泥于“云屋”本身的描写,而抓住“云屋”飘忽不定,变幻无穷、悠然自得之形态抒发隐者萍踪莫寄、随缘自适的归隐之情。这就是“题外余意”所赋的内容。过片“鱼影倦随风。无心成雨意,又西东。”“鱼影”状云之形。词人以拟人的手法写臼云逍遥自在,西去东来,无心化雨,其深层含义是写自己宁落魄浪游也不愿屈膝仕元的心迹。歇拍“江枫外,不隔夜深钟”,用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意,以渲染出漂泊天涯的离情羁思。江枫“隔”不住“夜深钟”写出夜的静谧、深沉,传递着难以言喻的感受。为了兴邦建国的需要,元代统治者强迫汉士出山,故在元代欲隐极难。“都缘窗户自玲珑”一句在下片抒写归隐的矛盾心情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即谓自己愿似白云“无心成雨意”,乃在于自己深谙时世、心境玲珑。启后是绾“江枫外,不隔夜深钟”,则言云屋玲珑,无遮无掩,无法挡住江枫外尘世喧闹的“钟声”。写出了避世之艰难,以及词人内心的深忧积愤。总观全词,上片赋“云屋”,下片另出新意抒写复杂的归隐之情。但从表面来看,词人只是以客观之景抒写主观之情,并未直接抒写隐居中的情事。因为此词的正题原在“赋云屋”,“隐居”之情实是从“云屋”中引发出来的寄托之意。如此构思收到了托物取喻、情景交融、意味深永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