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徐士俊谓集句有六难:属对,一也;协韵,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题意,四也;情丝连续,五也;句句精美,六也。……余更增其一难,曰打成一片。稼轩俱集经语,尤为不易。(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
【词例】:
踏莎行
赋稼轩·集经句
辛弃疾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解析】:
一首好词,除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之外,还可以用他人之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后者更难一些。如果表达得恰到好处,别具神韵则尤为艰难。此种艺术手法后来被称为集句,是古诗词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具体作法是截取前人诗文单句,拼集成篇。若按取材范围大小而言,或杂糅经、史、子、集,或单用其中一部;或广收上下古今,或只取某一断代;或兼蓄百家群籍,或专采一人一书,并无固定不变的格式章程,作者可各取所需。但必须做到一条:须使文意联属,如从己出。
辛弃疾此词则专集经书语句。所谓“经”乃指儒家所尊奉的经典著作。宋时,定为“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无论古人,还是近人心目中,“经”是至高无上的圣贤之道,而“词”则无论如何与“经”不能相提并论。但性格豪放洒脱的辛弃疾,不拘一格,在他笔下,无不可以入词,本词即是一例。
就题旨而言,此词上片写的是自己归隐躬耕合乎圣贤之道,田园生活虽则淡泊,却恬静可爱;下片则以毕生游说诸王公大臣却一事无成的孔夫子为反面典型,反复申说归隐从事耕作之是,从政为官之非。
“进退存亡”,语出《易·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说的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进退存亡适度,合乎正道。“行藏用舍”,则出自于《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对原句的概括。意思是说:如能受到统治者的信用,则出仕;倘若被舍弃,则隐居而终。“小人请学樊须稼”,亦出自《论语》,《论语·子路》篇中记孔子弟子樊须学习种庄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又请学习种菜,孔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须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以上之句为全词第一层次,表达了词人在不为朝廷所用的情况下,决心退隐田园,按圣人之道,做一次“小人”,学稼学圃。
“衡门”二句,是对《诗经》语句的改用。上句出于《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指隐居者安贫乐道。下句则出于《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谓太阳落山,牛羊归圈。原文是思妇辞,盼望丈夫归来之意,词人借来用为表达田园生活的恬适之意。上面则为全词第二层次,进一层抒写归耕后的自得其乐和恬淡之情。
“去卫灵公”,又用《论语》。《论语·卫灵公》篇载卫灵公曾向孔子问阵,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次日离卫而去。“遭桓司马”,见于《孟子·万章上》。“桓司马”即桓魋,当时是宋国司马,管军事。孔子不悦于鲁、卫,过宋时,“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不得已乃改装出境。“东西南北之人也”则出自于《礼记·檀弓上》,是记孔子言语,意谓自己周游列国,四处游说,行踪不定。上面三句是渲染孔子执意从政却四处碰壁后的狼狈情态。由此作者引出“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说的是象长沮、桀溺二位隐士那样并耜而耕不是相当自在吗?孔子为何忙碌而东奔西走呢?上句见于《论语·微子》,下句则见于《论语·宪问》,作者将二句合为一体,将孔子与长沮、桀溺进行了比照。实际上作者是将孔子与自己进行对照。以孔子形象为反衬,使上片的归耕之乐趣加倍突现于纸上。
粗读全词,似乎是对孔子的嘲讽,实际上,那位执着于信念四处奔走兜售其道的孔夫子,实在是作者归耕前的自我写照,是借嘲孔子以自嘲。
集句词本即难以求工,而“稼轩俱集经语,尤为不易”。从此角度欣赏,词中“东西”、“长沮”二句,天生七字,自然妥贴;“衡门”、“日之”二句原为四言八字,各删一字,变为七言,“丘何”句原是八字,删一助词为七言,自然成句:此是第一个妙处;“衡门”、“日之”二句,一用原意,一赋新意,手法不重复,有创新,乃是第二个妙处。“东西”句尾“也”字,“丘何”句尾为“者”字,虚字协韵,弥足珍贵,是第三个妙处。全篇叙事,议论间用“日之”景语抒情,点缀,为第四个妙处。通篇陈述句,尾以“丘何”问句作结,添其余韵,是第五个妙处。全词用五经点缀属意、情思连续,则更为佳妙,自不待言。
早干辛弃疾的另一南宋词人杨冠卿也曾写过一首集句词《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全篇集用杜甫诗句: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杜将近。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按顺序说,八句词分别取材于《行次昭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敬赠郑谏议十韵》、《入乔口》、《秦州杂诗》二十首第十八、《蜀相》、《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等八篇,八音合谐,一气呵成,借吊贾谊,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亦是集句词的名篇。
此后,此艺术手法也多为诗人采用,但佳作寥寥。因为集句“至词则尤难神合。”(清邹袛漠:《远志斋词衷》)只有象辛弃疾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具有“神合”之意的佳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