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清越


【依据】:

陈东靖康间尝饮于京师酒楼。有倡向座而歌,东不之顾。乃去倚阑独立,歌望江南词,音调清越,东不觉倾听。……其词曰:“阑干曲,红扬绣帘旌。花嫩不禁纤手捻,被风吹去意还惊。……”东问何人所制,曰:“上清蔡真人词也。”……(王弈清《历代词话》卷六引夷坚志语)

【词例】:

望江南

蔡真人

阑干曲,红扬绣帘旌。花嫩不禁纤手捻,被风吹去意还惊。眉黛蹙山青。

铿铁板,闲引步虚声。尘世无人知此曲,却骑黄鹤上瑶京。风冷月华清。

【解析】:

音调清越,即词的声调清澈激扬。

此词上片写一女子形象,下片写音乐声和由此引起的遐想。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阑干曲折的阁楼,楼上绣帘和旌旗随风飘扬,五彩缤纷,十分耀眼。阑干旁一女子手拿鲜花,若有所思,不知不觉中将花捻碎了,她忽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可手里被捻碎的花已被风吹走了。她不禁双眉紧锁。为何紧锁双眉?一则可能因花被她捻碎而感到惋惜,自责;二则也许由被捻碎的花她联想到什么……因此“眉黛蹙山青”这面部表情反映了她的内心活动。

正在她蹙眉思索时,传来铿锵的铁板声,铁板是一种乐器。苏轼曾问一位善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幕士答:“……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铁板,即铁绰板。其声音铿锵有力,清越激扬。这种美妙的音乐,尘世无人能欣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只有仙境的人才能欣赏如此美妙、清澈激越的音乐,本应“却骑黄鹤上瑶京”可那里“风冷月华清”,亦即苏轼的“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之意。

词是配乐歌唱的,由〔依据〕可知此词的音调是清越的。别外,它用韵属洪声韵,朗读起来发音响亮,清越激扬,令人回肠荡气,再者,此词的词旨也是清越的,尤其是下片,铿锵的音乐声清澈激扬仿佛在清空的仙境久久回荡。

追求完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之一。宋词作家力求词的和谐、统一,完整的美。他们注意到,如果把文辞配入与之相近似的音调,就会出现“声助文”、“文助声”,声文并茂的审美效果。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也被评为“清越之音,解烦涤苛”之作。(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此外,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也是一首清越之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