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人格交映格:或先物后人,或先人后物,或人物互错,句有轻重而语相映带者,均属此格。(参“借物起人之映衬式”)
【词例】: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解析】:
此词描绘的是一闺中女子的晨妆图画。“照花”二句写梳妆完毕,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俗称“打反镜”)审看梳妆是否妥帖。这里的“花”,本是指插于发髻上的饰物,但同时也用以表明女子的容颜有如花一般娇美;也就是说,词明为写物,而暗有人在。正因为花儿艳丽,人面也如花,所以在两镜对映之时,“花”与如花之“面”才会相映生辉。
欧阳修有一首《蝶恋花》词写越女采莲的情景,其中“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二句,写水中花影人面相辉映,与温庭筠此词最为相似,可视为对温词的直接借镜。此外,又如无名氏《天仙子》词云:“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清平乐》词云:“更被银台红蜡烛,学妾泪珠相续。”皆情事与物象互为映衬,故都属“人物交映格”,与温词同类。
在“人物交映格”中,人与物常常是一种“互喻”的关系,如“人面”与“花”,“泪珠”与“珍珠”,“眼泪”与“蜡泪”,皆是如此,于是它也就具备了一种很明显的艺术功能,即能够激发读者的“双向想象”:一方面可由人事的特征想象出物象的特征,另方面又可由物象的特征想象出人事的特征;二者的特征都在这种想象中得到了加强和突出,因而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具体鲜明的。
柳永的代表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写游子的离别相思,虽然,它不是表现的人与物的关系,也不能引发读者的“双向想象”,但它把“我”的离别之苦与“佳人”的愁思之态交错起来写,二者的相思都得到了加强和突出,仅在这一点上,它与“人物交映格”的审美效果是相通的,故梁启超说:“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艺衡馆词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