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藉清远


【依据】:

秦少游“碧水澄秋”,亦应是在谪时作。“风摇”二句,写得蕴藉。非故人也,风也,能弗黯然?酒未醒,愁已先回,意亦曲而能达,结句清远。(黄苏《蓼园词选》)

【词例】:

满庭芳

秦观

碧水澄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解析】:

“婉约之宗”秦少游的词通常以“婉美”、“妍丽”见长,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为多,如《江城子》(西城杨柳)、《鹊桥仙》(纤云弄巧)便是代表。然而《满庭芳》(碧水澄秋)却另辟蹊径,突破自我,体现了他词风方面的又一特色,即含蓄蕴藉、清丽空远。

上片写闺妇思游子。词作首先以秋景起端,“碧水澄秋”三句,写得很有层次。作者对秋天时空景物,自然变化的观察十分细致准确。综观起首三句,分别由空中写到地上,由远处写到近处,由早晨写到傍晚,由“碧水澄秋”的清远美景,转入“黄云凝暮”、败叶乱阶的衰景,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自然景色转换之笔,实际上寓含着作者惨淡经营的艺术构思。入暮之时,败叶飘零之处,推出闺妇其人。“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秋景易引愁思,秋景触相思。闺妇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徘徊在秋晚照进洞房的“斜月”之下。“又是重阳近也”二句,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但作者并未直接吐露,而是通过闺妇所闻“几处处、砧杵声催”词句,曲折道出。“砧杵”是指捣衣石和棒槌,喻浣洗。乐府诗有“佳人理寒衣,万结砧杵劳”之句。(《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秋歌》)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即将来临,闺妇对游子的思恋、企盼之情在“砧杵声催”中进入了痴情、忘我的境界,以至“西窗下,风摇翠竹”,也误“疑是故人来”。一个“疑”字)道出了闺妇对游子想之深、盼之切而又如梦如影的失落悲伤。其含蓄蕴藉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品尝回味的余地。

下片写游子思闺妇。作者在一首词中从两个角度写出男女主人公的相思相恋、互思互恋之情,可谓情趣盎然,各有风味。“伤怀”下四句,是一组绝妙的承上启下词句。这里既是写闺妇思念的伤怀,也是写游子“怅望”的伤怀;既是上片“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结句的自然承接,也为写游子思妇作了极为自然的过渡开启。游子思闺妇与闺妇思游子有异同之处。同是重阳近时,同是黄昏怅望,但作者在表达上别有洞天。“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据《西京杂记》说,黄菊酿的酒,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游子看到身旁黄菊想到故园黄菊,不由发问:“知为谁开?”原因何在?“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俗话说,酒能解愁。但真正的相思之愁、伤怀之愁是任何酒都无法解除的。相反,只会愁更愁。“酒未醒,愁已先回”,就是这个意思。作者由“黄菊”引出一个“酒”字,写出了游子思妇的特别之处。这里既不失含蓄,也不失旷达。结句“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宛转低回,意境悠远,具有义蕴言中、韵流弦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者在此故意宕开一笔,既不写愁苦,也不写相思,而是写“金波”、“白露”,显得清明广远。读者通过“凭栏久”词句,从全词角度考虑,又确确实实能够体会到词中主人公的相思深远与久广。这是一种“无我之境”,也是一种“有我之境”。

清代陈廷焯说:“少游《满庭芳》诸阙,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其用心不逮东坡之忠厚,而寄情之远,措语之工,则各有千古。”(《白雨斋词话》卷一)这是一首写男女相思之情的愁苦词作,也是一首道自己政治失意的伤感之作。更确切地说,该词是一首借男女离愁别恨写自己仕途失意伤感的作品。据考证,此词是秦观坐党籍,一谪南荒之时的词作。作为政治失意词而言,作者秦观“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作为男女相思词而论,可称“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夏敬观《呋庵手校·淮海词跋》)我们今天观赏少游此词,如两者一并考虑,来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鉴析,则更见其蕴藉清远的思想与艺术之奥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