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丁仙现“融和又报”,写都城宫禁之夕放灯光景,丽而不泛,秾而不俗,合作也。(黄苏《蓼园词选》)
【词例】:
绛都春
上元
丁仙现
融和又报。乍瑞霭霁色,皇州春早。翠竞飞,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采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绡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 缥缈。风传帝乐,庆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闻嬉笑。须臾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鞘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
【解析】:
《绛都春》(上元)是一首颇具讽刺意义的元宵词。“融和又报”,总启全词,一语双关。明是说自然界的天气转晴转暖,春意融融,引出元宵之夜的热闹。李清照有词曰:“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永遇乐》)另一层含义是指南宋小朝廷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含垢忍耻,苟且偷安,与北方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所谓和亲条约,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终日沉溺于西子湖畔的醉生梦死之中。“融和”谐音“戎和”,亦即和戎。元宵灯会则是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一方、不思恢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正如诗人林升所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
上片写人们竞相参加元宵灯会。旧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上元之夜称元夕、元宵或元夜,也就是灯会之节。“乍瑞霭霁色,皇州春早”,是说上元这天云开雾散,天气放晴,帝都春天的气息格外早到。“翠幰竞飞”句,是说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游兴尤高,他们坐着车、骑着马,在大街小巷东奔西走、横冲直撞。“竞飞”、”争驰”,写出了他们的骄横、放纵和比富、比阔、比权、比势的丑态。“鳌山彩结”两句,是词人对灯会之“灯”的直接描写。据说旧时元宵灯会,人们把彩灯堆迭成一座山,象传说中的巨鳌形状。“鳌山”张灯结彩,似蓬莱仙岛一般。天色渐晚,又有双龙衔珠巨灯照耀。“绛绡楼上”三句,是说人们在各个地方、各个不同角度观赏这节日的烟火与彩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描写元宵灯会时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青玉案》)当时元宵灯会的热闹、气派、排场,以及官方民间乐此不疲的劲儿是可想而知的。“仰瞻天表”,词人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在欢庆之余,希望看到君皇来与民同乐。人们瞻仰天表(帝王仪容)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只是词人在上片收住不说,待等下片分解。
下片写参加灯会的失望。过片语“缥缈”,仅二字道出,则精炼地隐括了下片所要表达的全部内涵。“风传”三句,点出上片“仰瞻天表”的由来。“风传”即传闻、听说。“帝乐”是说当今皇上高兴欢乐。为什么“帝乐”?作者虽未点明,然乐因恐怕还在词的首句“融和又报”上。故此,皇上决定举朝庆祝,与“群仙”(群臣)同到“元宵灯会,和百姓一起同赏共乐。可是人们望眼欲穿,看到的只是“迤逦御香,飘满人间”、“须臾一点星球小”。皇帝仪仗出来只是摆摆威风,做做样子,意在烧香敬神,心在上帝保祐。转眼间便如星星闪烁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洞天,更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这里指天光。辛弃疾元宵词有“一夜鱼龙舞”(《青玉案》)之说,说明元宵灯会通宵达旦。可丁仙现之词却说天色未晓,游人便归。极写游人乘兴而去,扫兴而归,表现出对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
五代花间之间,充斥金玉锦秀、纸碎金迷的描绘,显得秾丽而俗气,而丁仙现之词,则显得格调高雅深隐,毫无臃肿华贵的富态做作之俗味。尤其是灯会初始时的光景描写用语“丽而不泛,秾而不俗”,读之甚觉富丽而文雅。如“翠”、“玉勒”、“鳌山”、“蓬莱”、“双龙衔照”等。再有,元宵佳节,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此之时往往乐而忘忧、逍遥如仙,作者十分注意选择与此氛围合拍的语言,如写天气用“瑞霭”、“洞天”,表述;写彩灯用“鳌山”、“双龙衔照”和“蓬莱”仙境形容;写人物用“天表”、“群仙”指代。如此等等,无不反映出该词秾丽而不俗的艺术风格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