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双调·蟾宫曲〕送春

〔双调·蟾宫曲〕送春


问东君何处天涯(1)。落日啼鸦,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2),趁游丝惹在谁家(3)。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解析】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送春曲。古人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所知甚少。即如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虽也能较为准确地算出节令来,但是,春去夏至,秋去冬来这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又何以春归后第二年又来?这些问题对古人来说都是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如同原始人的无知而产生了美丽的神话,中古时人的知识不足也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诗。如唐诗的咏月,宋词的咏春,都是。春归何处?这是宋词中常有的话题。宋人有的以为“杜鹃啼得春归去”,有的以为“软风吹得春归去”,等等都是这种朦胧观念的艺术表现。白居易曾在“大林寺”神奇地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实香山居士弄错了,“山寺”的春并非从“人间”转入而来的,只是一个早来,一个晚来罢了。

此诗写“何处天涯”?实则是“天涯何处”?指春的所归。下边五个短句分述春归后的景色,大自然都在留恋着春,这更是作者的情怀。淡淡的遥山,萋萋的芳草,隐隐的残霞,仿佛春的行将别去的影子。人留恋春,春也似乎在留恋人。那么,“春”到底随着柳絮被软风吹到哪里去了呢?如果遇到游丝的牵扯又将在谁家逗留(惹)呢?这频频的询问带着神奇的奥秘和隽永的诗意。诗都是朦胧的,尤其带点浪漫色彩的诗是如此。但这种朦胧并非如现代朦胧诗派那样故作多情,故作神秘,甚而至于自己也不懂的那种朦胧。原始人讲神话天真而可爱,今天的人讲神话就俗不可观。李白的咏月诗带着神奇,今人咏月就难以形成那种神奇感。此诗的妙处在于作者实在不知道“春”归于何处,却又执意探索,给人一种精神感染与艺术美的熏陶。此诗的结尾处,作者寻春的归处不得,精神倦怠,仿佛一个追求理想与事业的人终于扫兴而归,疲倦地“理”一下琵琶,依靠在秋千架上,明月照着窗纱,颇得“唐诗三昧”的法门。诗人仿佛继续询问明月:“春”到底归于何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