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论印绝句十二首(选二)其六

论印绝句十二首(选二)其六


【原文】:

一自山农铁画工,休和红沫寄方铜。

从兹伐尽灯明石,仅了生涯百岁中。

【原文作者】:厉鹗

【鉴赏】:

厉鹗(1692-1752),清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工诗词,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兼精书画印章的鉴赏。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等。这首论印诗,论述了元代的王冕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

作为传统的实用艺术,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印的起源,约当春秋、战国之世。在《周礼》中,就有玺节之说,但到战国时方盛行。卫宏《汉旧仪》称,“秦以前民皆为方寸玺”,当时尚无印章之名。秦统一天下,印章制度也形成方寸的形式。在秦汉时代,官私诸印,使用极广,篆刻尤精,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其是汉印,方正勾曲,绸缪凑会,体字画之意,有自然之妙,几成历来篆刻艺事的典范。但是,汉印主要为铜质,偏重于实用,且由印工镌刻,缺少文人气息,当时人们也并不把它看作艺术。一般研究家认为,隋唐以来,篆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被评为沉滞、式微的时代。直到元代,篆刻艺术才上承秦汉,开始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元代印坛上,“吾赵”之功不容抹煞。吾丘衍写下印学史上第一部专著《学古编·三十五举》,标举以汉印为宗;在艺术上,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常在其作品上钤以自刻的朱文印,使篆刻进一步跻身文艺之林。但是,吾、赵还不足以更好地孕育时代风气和艺术宗派。

元末的王冕(详见王冕《题墨梅图》赏析),号煮石山农。他是画家,是诗人,这里应着重介绍的是篆刻方面,他不仅工于以铁笔——印刀刻画印章,而且破天荒地采用花乳石作为印材。清篆刻家黄易在一则印款中赞道:“篆石为印,肇(初始于)煮石山农。”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确实是值得赞颂的。

花乳石一类良石,质地细腻,通体明莹,照之如同灯辉,有“灯光冻石”等美称。这类印石,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且极易镌刻,运刀可驰骋自如,刻画称意,又易受印色,钤盖效果极佳。王冕以石治印,揭开了篆刻史上新的一页。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印章的俗称),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始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灯明石……”

诗人厉鹗,将郎瑛的笔记散文所述,美化而为韵语:“一自山农铁画工,休和红沫寄方铜。”红沫,丹砂制品。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世传丹砂炼为黄金,碎以染笔,入石不去,名曰‘红沫’。”厉鹗在诗里指以丹砂制成的印泥。清倪印元《论印绝句(其二)》也有这样的诗句:“中秘图书护玉签,沫红淡映‘奉华’钤。”方铜,指铜质印章。厉鹗诗意指出,自从王冕将石材引进印坛以后,人们就不必把印泥和铜质的印材连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印人就不一定要艰难地铸或凿质地坚硬的铜印了,文人学士也可进而亲身从事并推进篆刻创作了,印章也就更有可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从而登上美的殿堂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文人画兴于宋而盛于元明。作为多才多艺的文人,王冕的创举正是应运而生,完全符合艺术史发展的需要。由于文人画强调要有诗的意境和书法的笔情墨趣,并在画面上以诗文题跋来生发画意;而篆刻原本离不开书法,其分朱布白的有意味形式,和文人画的审美意趣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从元末开始,篆刻就逐渐和文人画联姻结缘;加以文人画大多具有由黑白两种极色生化而成的素雅的画面,如果钤以鲜红的印章,能使红与黑白二色相映互补,显得极为醒目。试看元代以来的文人书画家,无不酷爱印章,并把篆刻的印文内容、表现形式和书画的题词、意象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诗、书、画、印“四绝”相互辉耀的综合艺术品。

王冕之后,优质的印石身价百倍,并逐渐被人采尽。厉鹗写道,“从兹伐尽灯明石”,这是完全有事实根据的。篆刻家黄易在另一则印款中就这样说:“吾浙产石青田……奏刀易于得心应手。青田有五色,唯红者尤为罕睹,近日为石工采伐殆尽,求一细腻可观者十不获一,新坑直顽石耳。”由于印石的大量开采,有些文人也就终生沉浸在篆刻生涯之中,感到其味无穷,正如厉鹗所说:“仅了生涯百岁中”。这无疑会促进篆刻事业的发展。所以明清以来,文人篆刻名家辈出;印章作为艺术的鲜花,也盛开在祖国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而吐其幽香清芬。

厉鹗这首论印诗,不但言简意赅,富有较深的历史内涵,而且语言上能采撷较生动的词语来表述,如“红沫”、“方铜”、“灯明石”等,使人想见佳砂良油制就印泥的色泽美,铜印平面或立面的造型美,各色印石名品那种透明莹洁的质地美,从而使诗中议论也带有较为明显的形象思维的特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