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双美人图


【原文】:

佩环摇动湘裙冷,俏风偷入罗衫领。

美人相倚借余温,细语无声亲素颈。

玉指尖纤指何许?似笑姮娥无伴侣;

又似天边笑薄云,夜寒不得成浓雨。

【原文作者】:郑燮

【鉴赏】:

这首诗所题双美人图,不知何人所作。诗句全写美人形象,细腻传神。

首联写两位美人的穿着打扮。起句说,两位美人身上佩带的玉饰摇动着,发出叮噹的声响;湘江水色一样浅绿的罗裙,轻飘飘的,她们一定感到有点冷意了。这句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从珮环的摇动中暗示声响,“摇动”又暗示美人在走动,言外之意很丰富。二是湘裙一词,不仅以湘江水色比拟裙子的颜色,显得很美,而且立即使人联想到唐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的佳句和湘水两位女神——娥皇、女英的故事,感到这两位美人毕竟是画中的形象,显得美丽而神秘。三是从美人“冷”的感觉中暗示画的背景是月下憩息,时间已入深夜。对句说,俏皮的凉风偷偷地侵入美人的罗衫领口中去。一方面,以此呼应上句的“冷”,使人知道了冷的原因。另一方面,以“俏”字形容风,将风拟人化,似乎风也动了情,想去亲一亲这对美人雪白的素颈。真有点“想入非非”了。郑板桥真像陶渊明一样,有时洒脱旷达得很,有时写起情语来,又真绮丽缠绵浓艳得惊人。他的一首《题竹石图》诗,后两句是这样的:“此身愿劈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竟然设想竹子不愿作为嫩笋,供人口腹,宁愿被劈篾织帘,去亲近美人。诗后并有跋语云:“七十老头,作此绮语,岂不可笑?”可见这位画家,至老仍洋溢着生命活力,青春气息。

颔联写画中两位美人的动态,她们紧紧相倚着,并在亲切地耳语。画中只能画出双美紧靠在一起的外形,至于为什么如此紧靠在一起,画就无法表达了。郑板桥的诗给画作了很好的补充。原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月下呆得太久了,夜已很深,又有冷风砭人肌骨,因此想紧靠在一起,相互借点余温。这是承上。二是她们有很多知心体己之话要说,于是素颈亲在一起,正细声耳语,别人是无法听到的。这是启下。如此一写,使人感到了画中这两位美人生命的跃动,她们活泼泼地仿佛要从画中跃然而出了!真是神来之笔!

三、四两联即紧承“细语无声亲素颈”句,进一步写出了“细语”的内容。先以一句写细语时的动作,后以“似”、“又似”分写作者所推想的两种细语的内容。

“玉指尖纤指何许?”这一设问句用得妙。一方面,设问句告诉读者,这画中两位美人,玉指纤纤,正指点着某一件事在细声耳语。画中双美人的动态被进一步细致地描述出来了。另一方面,设问句提出疑问,她们究竟在指点什么呢?为下文顺理成章地写出细语的内容准备了条件。

“似笑姮娥无伴侣”,这是第一句答语。古代神话说,后羿的妻子嫦娥(亦称姮娥),偷吃了长生不老的灵药,飞向月宫,成为仙子。但她感到非常孤单寂寞。所以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嫦娥》诗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名句。现在画中两位美人似乎在嘲笑嫦娥不该偷服灵药离开人间,从而在月宫中弄得如此孤独无伴。同时,“姮娥无伴侣”正衬托出这两位美人相亲相爱、热闹和睦的画境,运用得很巧妙。

然而,这一答语不过是郑板桥的猜想,是否仅仅只有这一种内容呢?于是,诗中运用“又似”推出了第二句答语。其意为:两位美人又似乎在嘲笑天边的薄云,在这寒夜里酿不成浓雨。薄云酿不成浓雨有什么可笑呢?那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跟这两位美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且慢,云雨等字眼,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暗喻男女欢情。薄云酿不成浓雨原来是说,今夜男女欢会不成了。那么,这两位画中美人所嘲笑的男女欢会不成,究竟是指月中嫦娥夫妻分离呢?还是别有所指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可听凭读者去自由想象。

一幅简单的双美人图,经过郑板桥的妙笔一挥,竟使人感到如此美妙丰富,生动逼真。郑板桥的画识诗才,由此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