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独在山居。山间风物甚好,清静幽僻,人迹罕至,宛若世外;然而终日闲坐,眼见得冬尽春来,岁月空过,不免又感到莫名的惆怅。“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正是在这种微妙的心镜中,诗人写了这首很有韵致的小诗。身处胜地而闲愁,心遗尘事而怀忧,这种悠然自得,又略带伤感的情调自然而然地萦绕笔端。
诗的中间两联写山间之景,处处不脱“春宵”。“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前句写出春夜之动,后句写出春夜之静。春夜,天宇澄清,万物俱寂,唯有夜风吹来,宅旁的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悄声细语——春夜的“动”,是那么轻微幽雅;深夜,月挂中天,清冷的月光洒遍山野,小径旁的几株野花,默默地伫立着,仿佛在对月沉思——春夜的“静”,是那么神秘庄严。诗人在这两句中用词都极其传神:“风过竹”,令人想到风的轻捷,竹的纤细;“月当花”,令人想到山野月夜的空旷,唯有几株野花映照着月光,格外生辉。
第三联:“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写出了诗人对于春夜山景的特殊观察。“石乱知泉咽”,当理解为“泉咽知石乱”,方能领略其妙处:诗人沿着山径、踏着月色随意走去,突然听见夜幕中传来泉水流动的音响,其声忽急忽缓、呜呜咽咽。一听那泉声,诗人知道了,那里一定有很多乱石,使泉流受阻不畅。由“泉咽”之声而“知”山石之乱正,是表现了夜色中听觉的先导作用。同样的,“苔荒任径斜”,也当理解为“径斜任苔荒”方妙。夜色中视觉比较差,诗人看不清小径上的斑斑青苔;然而他却能从自己高一脚、低一脚的步伐中感觉出小径弯曲,伸向更加荒僻的深山。“径斜”自然少有行人;行人稀少,自然青苔遍地了。从这两句诗,读者还能体会到诗人沉浸在春夜美景之中的精神境界:前句的“知”,颇有点对清景悟妙理的意味,而后句的“任”,又传达出任真自然的妙趣。
月光溶溶,夜风悠悠,山花独立,泉流呜咽——春夜之景美好而幽寂,春夜里的诗人悠闲而落寞。如何度过这个春夜、遣散那淡淡的忧愁呢?诗人独酌数杯,焚香抚琴……。优雅的琴声在春夜的山野里飘荡;诗人陶然自乐,忘记了此身所在、此山所在——“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诗势委婉,又回到“自遗”之意,呼应首联。
这首诗蕴意精妙,用词精炼。象“当”、“知”、“任”等字都是千锤百炼而出,极能传景物之妙,也颇能传人物之神。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