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十喻诗五首(其一、五)

十喻诗五首(其一、五)


南朝·梁·萧衍

幻诗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

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

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

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梦诗

甘寝随四座,盖睡依五众。

违从竞分诤,美恶相戏弄。

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

色已非真实,闻见皆灵洞。

长睡出长夜,大觉和大梦。

《幻诗》表现的主要是佛教“色空”的世界观。诗一开始,先从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写起。“挥霍”句是说因为固执我见,愚妄自是,所以只得在三界之中生生死死流转不息。三有,即在三界中生生死死。佛教依众生觉悟的程度,将人分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挥霍,是指变化纷纭。“恍惚”句则是说,因为六根未净,心意迷乱恍惚,生出种种虚幻之见,纷乱的现象世界使其内心永难平静。佛教认为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觉,这六种感觉在人的意识中形成六种境界,像尘埃一样污染人们本来纯净空寂的本心,故又称为六尘。两句诗一因一果,指出了执著色相的恶果和破除愚昧的必要。“兰园”四句则以一具体形象的解说说明了世界的虚幻性。花园中生长着种种的果实,桌案上堆放着丰盛的菜肴,这一切都是视觉分明可以感受得到的真实存在,然而“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如果你把这一切当成是真实的存在,那就堕入魔障了,因为呈现在你眼前的不过是虚幻不实的色相而已。眼之所见如此,心之所见亦然。故曰“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种种的思想、评判都是徒劳心神,拘执我见,难得解脱。七识,是《唯识论》所说八识之第七末那识,是我法二执的根本。诗中只举了六尘中的二种,但视觉是最易执著的色相,思想是最难破除的拘执,以此概之,种种俗识的虚幻不实皆可以知了。结尾两句用重笔点明主旨。“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如果执著于色相,执著于表面之“有”,则如沉沉梦中一样,而一旦觉悟世界本“空”,所见皆幻,那就如大梦长醒一样,真正觉悟了无生之真谛。

题名《幻诗》,故紧扣“幻”字着笔,先从世界之虚幻说起,而落脚于人生的长幻与大醒,自然而且深刻。以视觉和心意两种为例,讲“色空”之理,也颇觉警醒有力。

《幻诗》讲的是世界本空的世界观,《梦诗》乃是谈人生如梦的人生观。

既名《梦诗》,故前两句先从入睡写起,和四座五众的普通人一样,盖着衾被,酣然入睡。“违从”以下四句,则进入对梦中景象的描写。朝廷上,你是我非,众口莫一,忠奸美恶,相互指责,乱哄哄一塌糊涂。时而梦见自己出家为僧,因为智度超众僧,居于座首;时而梦见自己入仕为官,因为文彩武略,成了朝廷中的栋梁,变化纷纭,莫可尽述。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人小说《枕中记》的情景,卢生在邯郸旅舍沉沉入梦,见自己娶了美妻,中了进士,做了高官,在官场中与人互相倾轧争斗,被排挤出朝,最后因病而终。一觉醒来,黄粱未熟。“色已非真实”四句则写梦醒后的觉悟,点出作诗正意,人世间的种种事物本已虚空不实,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皆是色相。毕竟,人生正如一场大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终是虚无。“长睡”两句是说,只要领悟了无生深旨,就如走出了漫漫长夜,认识到了人生即是一场大梦,就是自己的大觉大醒。两句诗不仅比喻生动,用语巧妙,而其深刻的哲理尤足以发人警醒,给人启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