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萧纲
如幻
汉安设大响,周穆置高台。
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
空持生识缚,徒用长心灾。
慧人恒弃舍,庸识屡邅回。
六尘俱不实,三界信悠哉。
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主张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存在,即一切皆空。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文人以玄学的解释,渐渐与玄学相融,形成了以般若性空学说为主潮的六家七宗。魏晋以后,释子和佛徒试图通过对佛典的研究和宣传,来论证现实世界是虚幻的。萧纲这首诗,显然就是大乘佛教缘起性空说的阐释,是一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感叹,宣扬着大千世界空幻不实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佛家学说的契合。
“汉安设大响,周穆置高台”,萧纲回顾佛教传入中国的经过,对执于“生识”的“庸识”之徒深为叹惋。据《列子·周穆王》记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穆王曾为之筑中天之台。萧纲此诗认为,汉安大响,周穆高台,虽有参化栖身之效,但究其实都是不真实的存在,尽管其中可以“生云雾”、“起冰雷”,但因“缚”于“生识”,迷执于六尘,并不能由此而求得真如,“庸识”之徒,于此执迷,屡屡“邅回”,而“慧人”则是“恒弃舍”,并不执意求“净”,“悠哉”于“三界”之中,而不是跳出“三界”之外。“三界”:乃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之上才是佛陀世界。诗人既以“六尘”为“不实”,视一切为流动不居的虚假之象,自然也视周穆高台为水中月、镜中花。但诗人并不以“三界”为有损修行之地,实是勘破“看山是山”之境界,犹如禅宗六祖所说“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坛经》一八),而一任尘世嚣嚣,我自心如止水,波澜不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