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士人篇


南朝·陈·何处士

龙宫既入道,凤阙且辞荣。

禅龛八想净,义窟四尘轻。

香盖法云起,花灯慧火明。

自然忘有著,非止悟无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了悟佛家真谛的“通士”的形象,并借此宣扬佛理。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通士”已领悟佛家之旨,视功名富贵如敝屣。“龙宫”,神话中龙王的宫殿。在佛经中,菩萨多居于龙宫,如《法华经》四《提婆达多品》:“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花,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诗中的“龙宫”,显见是一个比喻,指“通士”的禅修之所,也就是三四两句中“禅龛”、“义窟”。“通士”既已“入道”,悟得色空,自然不会再去追逐尘世的虚荣。“凤阙”,汉代宫阙名,这里指朝廷。

“神龛八想净,义窟四尘轻”,诗人称赞“通士”大彻大悟,早已摈弃了八妄想和四尘。所谓“八妄想”,据宋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宗镜录》云:一自性妄想,妄执根尘等之法,各有体如,不想混滥也。二差别妄想,差别无差别之妄想也。三摄受积聚妄想,妄执五蕴和合而成一切众生也。四我见妄想,执有我之妄想也。五我之妄想,妄执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别可爱,分别可爱之净境而不断之妄想也。七不念妄想,不缘念可憎之境之妄想也。八念不念俱相妄想,于爱憎两境皆违理之妄想也。所谓“四尘”,即佛家所说的色香味触也。诗人称赞“通士”的禅修已至至境,故用“香盖法云起,花灯慧火明”来比喻“通士”的智慧洞开,其“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坛经》三一)所谓“法云”、“慧火”云云,皆如《坛经》所言“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智慧光明”,比喻“通士”禅悟之境。

“自然忘有著,非止悟无生”,诗的最后两句概括“通士”的禅修功夫已至最上乘禅。《禅源诸诠集都序》曰:“禅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诗中所谓“悟无生”,即小乘的“悟我空”;而“忘有著”,即六祖《坛经》所说“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佛家讲空,悟得“一切法,从本已来,不生不灭,毕竟空”(《大正藏》卷四五《罗什大义》一四《答实法有义》),即“为利根者”,“通士”既“自然忘有著”,自然也就是“利根者”,诗人显见视其为肉身菩萨,给以无上的崇敬,而诗人对“通士”的称赞,无疑又是对佛法的礼赞和弘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