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诗


南朝·陈·智恺

千月本难满,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

一随朝露尽,唯有夜松声。

这是一首感叹人生短暂、宣扬佛理的遗命之作。智恺,俗姓曹氏,住杨都寺。他生活的时代,是宋齐梁陈朝代不断改易之时,社会的混乱,和尚的蒲团生活,二者对比,使智恺对佛教学说十分崇敬,这首《临终诗》,就宣扬了佛教万物皆空的思想。

“千月本难满,三时理已倾”,诗一开头就指出人生实在短促,如果在这短暂的生命里,依照法相宗所立“三时教”去循序渐修,显然无法把握佛学的真谛。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千月”之数看来是很难达到的。“三时”,即法相宗所立有年月之三时教。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为空无。第二时教,佛复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第三时教,佛更为并破菩萨之空执与小乘之有执,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三时教须依年月循序而修。然而,人生如“电光”、“石火”,倏忽即逝,何能“久明”、保持“恒焰”?自然是尚未修行到领悟“一切诸法皆空”之时,大限就要来临,此诗人之感伤也。

“遗文空满笥,徒然昧后生”,大限来临之时,诗人忽然顿悟,欲传薪火,著书立说原是枉然。《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诗人既已悟到“遗文”亦属“徒然”,已说明诗人开始“识自心内善知识”(《坛经》三一),有了些禅家味道。

“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诗人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黄泉路上,幽明昏暗,世上一切的荣华富贵都烟逝云消,只有一个人冷冷清清地独自上路,诗人临终前这种感伤,是大限到来时难免的,但是,如果从禅家的眼光来看,诗人仍没有真正勘破生死之关,尚不如晋代诗人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来得洒脱。当然,诗人长期的蒲团苦修,对世情看得仍比一般人要淡得多。所以,诗人言道:“一随朝露尽,唯有夜松声”,用夜间的松涛声来比喻生命虽息,而精神不灭,真如永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