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矣


【原文】:

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

求民之莫。(鲁、齐莫作瘼。)

维彼二国,

其政不获。

维此四国,(鲁维作惟。)

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

憎其式廓。

乃眷西顾,(鲁眷作睠。)

此维与宅。(鲁与作予。鲁宅一作度。)

(赫、莫、获、度、廓、宅,鱼部。)

作之屏之,

其菑其翳。(韩翳作殪。)

修之平之,

其灌其例。

启之辟之,

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

其柘。

帝迁明德,

串夷载路。

天立厥配,(鲁配作妃。)

受命既固。

(平、屏,耕部。翳、例,脂部。椐、柘、路、固,鱼部。)

帝省其山,

柞棫斯拔,

松柏斯兑。

帝作邦作对,

自大伯王季。

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

则友其兄,

则笃其庆,

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

奄有四方。

(拔、兑、对,祭部。兄、庆、光、丧、方,阳部。)

维此文王,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韩貊作莫。)

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

克顺克比。(齐、鲁比作

比于文王,俾。)

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

(心、音,侵部。比、悔、祉、子,之部。)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齐畔援作畔

无然歆羡,换。韩作伴换。)

诞先登于岸。”

密人不恭,(鲁恭作共。)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

爰整其旅,

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

以对于天下。

(援、羡、岸,寒部。恭、邦、共,东部。怒、旅、祜、下,鱼部。)

依其在京,

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

无矢我陵,

我陵我阿;

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

居岐之阳,

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

下民之王。

(京、疆、冈、阳、方、王,阳部。阿、池,歌部。)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

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鲁不一作弗。)

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

“询尔仇方,

同尔弟兄。

以尔钩援,

与尔临冲,(韩临冲作隆

以伐崇墉。”冲。)

(德、色、革、则,之部。王、方、阳部。冲、墉,东部。)

临冲闲闲,

崇墉言言。

执讯连连,

攸馘安安。

是类是祃,

是致是附,

四方以无侮。

临冲弗茀,

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

是绝是忽。

四方以无拂。

(闲、言、连、安,寒部。附、侮,侯部。茀、仡、忽、拂,脂部。)

【译文】:

伟大的上帝,俯视人间极其分明。观察天下事,深知百姓的疾苦。想起夏商两朝,因不得民心而走向灭亡。想想那四方诸侯国,谁能担当起天下重任?上帝意在岐周,有心扩大它的疆土。于是回首西顾,住到岐山保佑着周王。

砍掉杂树,除去野草,枯木朽株全扫光。经过精心地修剪,灌木丛丛,枝长叶茂。开辟土地,修筑道路,栽种柽柳树、灵寿树。砍掉坏树劣树,留下山桑和黄桑。上帝卫护明德的君主,犬戎仓皇败逃。上天立他当天子,国家兴旺政权巩固。

上帝视察岐山,拔光了柞棫小树,松树柏树挺拔耸立。上帝建立周王国,太伯王季做了配天君主。这位王季啊,本来就有慈爱友好的心肠。对他的兄长满腔热忱,更增加了幸福和吉庆,天赐王位闪现着夺目光彩。永享万年福禄,统一整个天下。

这位王季啊,上帝使他的心合于法度,他的美名广传四方。他的美德在于明辨是非,是非分明就能区别善恶,堪称人们的师长和君主。在这样的大国当君主,做到了上下和顺,天下归心。到了文王接王位,人们无限拥戴他。既已承受上帝的福禄,还要延续到他的后代子孙。

上帝告诫周文王:不要专横暴虐,不要盲目羡慕他人,应首先占据有利的地位。密须国人不驯服,竟敢抗拒周大邦,侵犯阮国和共国。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顿自己的军队,阻止敌人进袭莒国。这样周国得以巩固,民心得以安定。

强大的周京的军队,从阮国凯旋而归。登上岐山了望远方,谁敢侵占我们的山岭?我们的丘陵、我们的山坡!没有人敢饮我们的泉水,我们的井泉、我们的水池!规划山地和平原,定居在岐山的南边,就在渭水河岸。你为万国做出楷模,千万人心一齐向往。

上帝告诫周文王:我赞赏美好品德,不要疾声厉色,要遵从祖训办事;好像不知不觉似的,顺应上帝的法则。上帝又对文王说:要团结邻国,要联合同姓诸王;用你们的大钩和戈刀,俯攻的临车、陷阵的冲车,去攻打崇国的城墙。

临车、冲车声威雄壮,崇国城墙高又长。俘虏来的敌人连成串,从容地割下他们的耳朵。祭祀天神祈求胜利,安抚敌人使他们归降,四方各国不敢欺侮周邦。临车、冲车威力大,崇国城墙又高又长。冲锋陷阵,彻底消灭崇军,四方各国不敢再违抗。

【评介】:

《皇矣》全诗八章,章十二句。《毛诗序》说是一首赞美周王朝,歌颂周文王的诗。序文说:“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齐、鲁二家则直言为“陈文王之德”的诗。朱熹《诗集传》依章说诗,以“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为论。现代学者把该诗与《大明》、《绵》、《生民》、《公刘》几首相提并论,大都看作是周人叙述自己祖先开国历史的史诗。

倘若把上面所列几首诗的次序重新排一下,使之变成《生民》、《公刘》、《绵》、《大明》、《皇矣》这样的顺序,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西周王朝自始祖后稷在邰开基,中经公刘、古公徙邠迁岐到文王伐密伐崇、武王灭殷而有天下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史诗之说不谬。《皇矣》与《生民》、《公刘》、《绵》、《大明》几首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诗颇重周王朝兴旺历史中的近代君主事迹系列叙述,力图反映出周文王伐密伐崇,为周武王灭殷最后取得天下准备条件的历史过程。惟其重于过程叙述,所以叙述多,描写少,文学性相对缺乏,更接近于历史现实的记叙。其中,一章写殷失其政,民向西歧;二章写古公(大王)开发西岐,配天得民;三章写大伯王季(古公长子和三子)继古公开发之业,上帝授之以光荣;四章写王季不断发扬光大美德,王大邦之风传于文王;五章写文王顺应上帝教诲,继续开辟疆土,准备伐密以占据有利地势;六章写密人倚仗险要地势入侵周国,文王出兵伐密及其胜利情景;七章写文王行善备败,取得友好国家支持,向崇国兴兵问罪;八章写文王伐崇灭崇的经过。“伐崇之初,缓攻徐战,告祀群神,以致附来者,而四方无不畏服。及终不服,则纵兵以灭之,而四方无不顺从。此所谓文王之师。”(朱熹《诗集传》)

八章写了三代(大伯与王季是手足兄弟,且大伯不曾嗣位,故二者共算一代)君主的事迹。对于这三代君主事迹的叙写,从笔墨分量来看,显然重在文王。但文王之所以取得伐密伐崇的胜利,又是与古公父子的努力分不开的。这就揭示了自古公至文王这段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政治的连续性。诗篇从开始到结章,都假借上帝的意旨行事,一方面反映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敬天保民思想,这种思想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天的元子,付给他中原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文王受天命称王,因为他实行裕民政治,所以得到上天的眷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周王朝中人对王业兴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这首诗虽然以记述事迹为主,但有些章节仍然写得意境鲜明,气氛热烈,韵味隽永,生动感人。例如第二章写大王初迁西岐修治荒山,开辟土地的情景:“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其柘。”这里的“作”(同柞,用为动词,除木也)、“屏”、“修”、“平”、“启”、“辟”和“攘”、“剔”,都是动词,“菑”、“翳”、“灌”、“例”、“柽”、“椐”和“”、“柘”,都是名词,依次作上述动词的宾语。“作之屏之,其菑其翳”,即“作菑屏翳”的意思(以下三句结构仿此)。这样写,既无韵味,也无意境。现在把宾语与动词分开,使之单独成句,再在动词后面补以代词“之”,于是变成了“〇之〇之,其〇其〇”的句式。这种短促热烈、感情跃动,铿锵有声的句式,把劳动场面写得紧张活泼,形神兼备,富有节奏感。又如第六章写文王出师抗击密人入侵的场面:“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敌人仗势来犯,周兵策马高冈。先礼后兵,喝令密人止步。这里连用两个“无”字和七个“我”字,写出了周军寸土不让,滴水不能失的勇武与抗战到底精神。文气浩穰,意境骏迈,颇有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