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①盾牌,作战时用于蔽身。《说文》:“盾,所以扞身蔽目。”段玉裁注:“经典谓之干。”《大雅·公刘》一章:“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毛《传》:“戚,斧也;扬,钺也;张其弓矢,秉其干戈戚扬,以方开道路去之豳。”②通“竿”,旗杆。《鄘风·干旄》一章:“孑孑干旄,在浚之郊。”毛《传》:“注旄于干首。”《说文》:“旄,幢也。”段玉裁注:“旄是旌旗之名,牦以牛尾为之。”干旄,竿头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多设于车后,以饰威严。③水边。《魏风·伐檀》一章:“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干,厓也。”《小雅·斯干》一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朱熹《集传》:“干,水涯也。”④捍卫。《小雅·采芑》一章:“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毛《传》:“方叔,卿士也,受命而为将也。莅,临;师,众;干,扞;试,用也。”郑《笺》:“方叔临视此戎车三千乘,其士卒皆有佐师扞敌之用尔。”⑤古山名。《邶风·泉水》三章:“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毛《传》:“干、言,所适国郊也。”孔《疏》:“我思欲出宿于干,先饮饯于言而归卫国耳。”马瑞辰《通释》:“《畿辅通志》:唐山县西北四里。有干言山,延袤数十里,接内邱县界是也。卫女所适国在邢旁,故经及干言二山。”干言山,在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⑥求《大雅·旱麓》一章:“岂弟君子,干禄岂弟。”毛《传》:“干,求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