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这是一首借咏声以弘扬佛理的禅诗。
诗人认为万物都是由声音听到,太空又是永远的寂静、空旷。这声音是从寂静中产生,却又是在寂静中消失。声因静而生,又因静而无。无静则无声,无声则无静。世界中的动和静看起来是对立的、矛盾的,是属于相对的两端。而动和静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和谐、统一和同一,动静之间这种不可言表,不可思议的关系正是禅宗所谓的“不二法门”。禅宗认为:一切统归于“佛性”、“真如”,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佛性”无形无相,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永恒的;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不是美的,也不是不美的;不是动的,也不是不动的。永恒与不永恒是二;善与不善是二;美与不美是二,动与不动是二。凡是落于相对的,两端的,对立的、矛盾的或是有所分别、有等差、阶级、渐进的事物都是二法,不是令人见到“佛性”、得到“解脱”的“不二法门”,只有平等、超越相对,无有差别的慈悲之心才能进入。诗人的这首《咏声》诗,不正是通过世界中动和静的和谐、统一和同一关系来弘扬禅宗这种所谓的“不二法门”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