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桑


唐·白居易

道旁老枯树,枯来非一朝。

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

这首诗妙悟禅理的歌诗,诗中先借枯桑为喻,宣扬了禅宗见性成佛的观点。

“道旁老枯树,枯来非一朝。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诗中先描绘了枯桑的形象,三、四两句抓住了枯桑的本质,因桑树中心已坏死,尽管外面尚有一些表皮尚未死净,但已经再无复活之理。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诗人点明枯桑死亡之因,“非因外火烧”,显见是“内火”所至。诗人在诗中特别拈出“多忧者”为喻,说明“内火”乃“枯”之本。然而,诗人所叙“枯桑”,亦是一个象征,一个尚未觉悟的有情众生的象征。一个人的苦恼,与其说来自外部世界,实应说来自他的内心。《五灯会元》卷三《大珠慧海禅师》云:“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当源律师询问慧海他的吃饭睡觉与世人有什么区别时,慧海说:“(别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佛在自己心中,禅在世间,离开自心想成佛,“恰如求兔角”。这是禅理。

另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人所考,白居易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时作者由长安赴杭州任杭州刺史。长庆初,白居易在元稹等朋友的帮助下回到京师,很快升至中书舍人,仕途顺利。但朝廷却日益混乱,藩镇复叛,宦官专权和朋党斗争日趋激烈,白居易敏锐地看到国事已不可为,覆亡为期不远,这才自请外放,以求逃辟。这首《枯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国事的象征。“心黑中先焦”,朝廷自己已垮,怎能对付叛镇和异族的入侵。所以,面对世上如此多的困扰,深受佛学影响的白居易,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强谏,以免再蒙受贬谪的痛苦,他清醒地认识到:“多忧者”“非因外火烧”,而是自寻烦恼,从而放下一切是非之心,向着“闲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也是白居易禅学造诣之高,用禅处世的具体表现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