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二十身出家,四十心离尘。
得径入大道,乘此不退轮。
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复春。
春华与秋气,不感无情人。
我来如有悟,潜以心照身。
误落闻见中,忧喜伤形神。
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这是一首“禅悟式”的诗篇。旨在追求禅家的生活方式及情趣。
此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前后,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走上了仕途。他虽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正统思想,但在中唐禅宗昌盛的时代风尚影响下,也写下了《题赠定光上人》这样的有关禅学的诗章。
所谓定光上人,是指有德智善行的佛教徒,后来成为对佛教和尚的尊称。
“二十身出家,四十心离尘。”开头两句是说上人二十岁时就出家为僧,现已远离尘世达数十年之久。“得径入大道,乘此不退轮。”这里的“入大道”指进入佛道;“乘”,指乘载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的工具。“退轮”,即“退转”,佛家指退失其修证而转移地位。正因为出家入佛可以解脱世间一切痛苦与烦恼,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上人才沿着宣说佛法的道路走下去。在禅宗那里,一切邪见、疑悔、灾害,都将消除。
“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复春。”坐,即坐禅。这是佛教徒修行的功课,每天在一定时间静坐,排除一切杂念,屏息凝神,明心修禅。这两句是集中地表现出禅家修行时的空与寂的境界,正如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云:“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试想:不管是春往秋来、夏雨酷寒,僧人都在佛寺里坐禅修行,这是何等的空寂之境界!而这种境界亦为诗人所称道:“春华与秋气,不感无情人。”可见只要履行佛家修行的各种方法,对尘世的变化不动之以情,是可以成佛的。
“我来如有悟,潜以心照身。”此二句写诗人的参与意识。“悟”,为佛家之语,指觉悟佛性,即超越了迷惑的世界,超越了生死烦恼。“以心照身”,指禅宗的一种传授佛旨的方法,靠心领神会。诗人是想学禅悟道,领略一下禅家的修行境界。因为诗人正处于“误落闻见中,忧喜伤形神”的现实生活之中,想解脱一下。可见白居易在青年时代就感到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人间的喜、怒、哀、乐、愁等都会使人伤身费神。“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结尾二句说出了诗人的理想。诗人想抛开人世间的种种忧愁,返本到禅家所谓的天然的真理世界之中去。
这是一篇白居易早期的创作,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可见禅宗那种独特的引导信徒明彻佛理的思维方式,是很适合当时文士的口味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