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乔
一宿经窗卧白波,万重归梦隔烟萝。
若言不得南宗要,长在禅床事更多。
本诗写张乔在僧舍住宿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悟。然而不是佛性的悟,而是对禅宗南北宗优劣之悟。
唐代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是神秀开创的,主张渐修。他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便是人的本性。而且认为人性本来是清明的,如同明镜一样。但由于人生活在尘杂的社会里,本性难免受到沾染,正如明镜会落尘埃变得昏暗一样。明镜的灰暗,可以拂拭使之明亮。对于佛性的蒙蔽用什么方法?修行便是去除忘心,保持清明澄澈佛性的方法。他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勤拂拭”喻修行之勤。
南宗是惠能开创的,主张顿悟。针对神秀的偈子,惠能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北宗相同,他也主张人性(佛性)是清明的。不同的是,他反对把明镜台,菩提树看作实有,认为只有空才是佛性的特点。既然一切皆非实有,(包括人本身),也就不会惹尘埃。没有尘埃还拂拭什么?因此,一个人要想成佛,必须悟出佛性的这种特点。而这种悟不是渐修的结果,而是在外界刺激下陡然产生的,所以叫顿悟;在修行上认为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反对久坐,认为:长坐拘身,是病非禅。
再回到张乔住宿的问题上。诗的前两句写他夜间的感受。寺院建在高山上。云蒸霞蔚,如同置身于天国。窗外望去,云海茫茫,会有一种卧白波的感觉。然而这不是诗人之悟,他并没有因此断绝尘世的念头,相反,一夜之间却做了不少思乡之梦。“烟萝”即是指上文的白云,又形容梦境的迷离惝恍。张乔开始思考:住在僧舍里,如此清净之环境,不仅不能有所参悟,杂念反而更多,原因何在?于是他得出结论:如果不能掌握南宗顿悟的道理,在禅床上呆的时间再长,修行再苦,也无法成佛。不仅不能成佛,反会生出更多的妄心来。因而否定了“长在禅床”的北宗禅式的勤修行,从而肯定了南宗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