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卫军解讲诗


南朝·梁·沈约

妙轮辍往驾,宝树未开音。

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

眇眇玄途旷,高义总成林。

七花屏尘相,八解濯芳襟。

南朝时,佛法大盛,许多士人都受其薰染,看经听经,论辨玄旨,颇有魏晋清谈之意。这首与朋友唱和的诗,写的就是朋友听人解经的情景。

前两句先以叙笔写起。朋友乘着车子,来到林下,林下尚杳无一人,只有高树挺立,寂寂无言。以“妙”轮指朋友的车驾,以“宝”修饰树,这两个词是佛书中最喜欢用的形容词,用以开端,使全篇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甘露”两句则扣住眼前景物来阐说佛理。虽无高僧讲经,但自然中自具佛法大义。林中清净的露水从空落下,泠然有声,使人顿忘世情尘劳,故曰“得一标道心”,一滴落身,清凉身心,使人豁然猛醒。

“眇眇”两句,赞扬佛理之博大深奥。“眇眇”,隐约要眇之意,与“玄”字配合,说明佛理之深奥,佛途之开阔辽远。“高义”即佛理妙义。“成林”既是指佛经中妙理成林,又不离眼前的环境。即景设喻,颇为巧妙自然。南朝时,译经日多,汗牛充栋,种种的名数、戒律多如牛毛,十分繁琐芜杂,讲经听经之所以蔚成风气,恐怕也与此有关。

“七花”两句,再转到眼前景物上,写清静的环境对人心的净化。“七花”指林中种类繁多的花,为了与下文“八解”相对,而冠以“七”字。林中的鲜花郁郁茂盛,明净鲜亮,随风摇曳,使人望之顿失贪竞之心,顿觉尘世之肮脏。“八解”即摆脱三界苦恼的八种解脱。野花的芳香沁人心脾,清新的空气洗濯衣襟,处此环境中,不须苦学修炼,身心自然解脱了。

这首诗在写法上颇有特色。紧扣着林下的景物着笔,即景设喻,即景论理,诗人对佛理的赞颂、体悟都从景中生发而出。由于是说佛理,故有较多的佛教用语点缀其中,这种语言的氛围,对于主题的表现亦有一定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