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看来,这四句诗遣词用字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给人以“清幽绝俗”(施补华《岘傭说诗》)之感。诗人独自坐在既幽且深的茂密竹林中弹琴舒啸。其时,更无他人,只有静静地泻淌着清辉的明月与诗人为伴。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清幽,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空闲自得,尘虑皆空!这正是诗人觉悟禅理之后的“无念”,“自性清净”心境的艺术表现。
“如何得自由分”是禅宗的根本思想。禅宗所谓的自由解脱,并不否定现世的人生和感性生活。然而现世的人生又往往为是非、得失、功利、染净等尘务所烦扰,它极大地束缚了人的自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禅宗认为只有泯灭尘世的一切功利欲望和需求,破除“我执”(对于自身和主观认识作用的执著)“法执”(对于外界事物和道理的执著),才能证得我空法空,达到“无念”。个体只要“无念”,就会“自性清净”。由于个体对尘世的一切都不再执著,自然也就不会为是非、得失、功过这些俗务而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佛”的境界。《竹里馆》中在幽篁明月中弹琴长啸的诗人不正是这样一位解脱尘嚣而心境澄澹、自性清净的悟者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