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这是一首深情赞美虔诚和尚,寄托自己隐逸超脱情怀的禅诗。全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高风、亮节与清德。情调古朴高雅、潇洒物外。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们坐禅入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恬静自在,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高僧义公为了“习禅寂”,便把坐禅修行的禅房修筑在空寂的山林里。“依空林”一语点出了义公禅房的背景,颔联和颈联接着便自然地描写出禅房前的景致: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禅房前面是深幽、清净、秀丽的山景。开门便可见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之前便是道道幽静、深邃的山谷连成一片。人入此境,瞻仰高大的山峰,注目于深幽的山谷,一种断绝尘俗,超然物外,飘然欲仙的意绪和志趣油然而生。已经脱俗之人,更觉身为佛体,远离尘寰,傲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涤除世间万般烦恼,超越一切的对立、矛盾,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超然解脱,饱尝悟“空”之后的纯净和愉悦。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西下之时,天空碧绿,山峦清翠,夕岚晚霞,相映成辉,绚烂多彩。当然,这只是表层,深究一下,这何尝不是对本来清净,不受一尘的佛的颂扬呢?各类生物、山河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夕阳”、“晚霞”当然是普照的佛光了。义公高超的眼力,高尚的情操,不凡的境界,神往物外的志趣,出尘脱俗的襟怀,跃然纸上。
我们这样对中间两联驰骋想象,横加评点,不有点牵强附会之嫌吗?两联中全是描写和赞美山水景物的,实无一字写人。对于这一点,诗人在最后两句里为我们作出了辩护:“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莲花”是佛家语,指通常所说的“青莲”。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莲花比喻明净的佛眼,即“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佛眼具有超凡的眼力,能洞察一切。尾联两句的含意是说,高僧义公选择如此美妙的环境结构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的清净,实属独具慧眼,并具有青莲般一尘不染的高洁之心和出凡绝俗的志趣。佛教认为:佛国净界中有莲花藏世界。莲花藏世界属于佛教化众生的国土,最下由无数风轮所持,风轮之上能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莲花,四周有金刚轮山所围绕。莲花藏世界中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各有大莲花,每一莲花中又都包藏无数世界,故称为莲花藏世界。此世界构成特别妙胜,莲花中所包藏的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其中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为人类所居。由于整个莲花藏世界是光明灿烂的,因此,在这第十三重世界中,人人都可成佛,人人都有佛的本性,只要彰显佛的本性,就成为佛。《华严经》《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则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尽善尽美,庄严奇妙。在极乐世界里,国土以黄金铺地,所用一切器具都由无量杂宝、数百种乃至上千种香料共同合成,到处莲花香洁,鸟鸣雅音。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享受着无限的欢乐。孟浩然这首诗里的莲花,也是义公不染之心的象征。最后两句正点破前面写景的真正用心和涵义。同时又再一次或者说从另一角度深情赞扬了虔诚的高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